关于“十三五”实现农药零增长目标的思考

2016-03-26

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环境、健康和农产品质量都造成不利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农业部及时发布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十三五”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药的减施增效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基于对当前舆论的追踪、对各地行动的调研,并结合已有的研究分析,本文对于“十三五”时期实现农药零增长目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客观认识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两面性

化学投入品对于农业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研究表明,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对农作物稳产高产和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化肥农药在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上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农药使用量大、施药方法不科学、利用率低的问题日益严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在,我们是在一个较高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下,反思并致力于解决化学投入品过度使用所带来的负面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已经使用了的乃至今后仍然需要使用的农业化学投入品一无是处,正如小约翰.柯布在《中国的独特机会:直接进入生态文明》中所言,中国要成为一个生态文明国家,首先要在食物上自给自足。不鼓励宣扬化学品的好处,但也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这一点在舆论引导方面尤其重要。

2、农药的大量使用是“产、销、用+X”的共同结果

要减少农药用量,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多用。农药是需要花钱购买的生产资料,况且打药本身就是一项辛苦而危险的工作,农民不会无缘无故多用。要从全产业链去分析影响农药用量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产、销、用+X”,当然,还应当反思“管”的问题。

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看,产、销两方都希望农药多用。从用的角度,农药的过度使用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农药相比化肥而言更具有复杂性,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农药的活性成分有几百种,且病虫害随着季节和气候而快速变化。即使同一个品牌同一种活性成分,农药配方也有不同浓度和形态。小农户很难知道使用哪种农药。这使得他们高度依赖于外来的信息提供者,例如农药零售商、农技推广人员等。此外,用错或少用了农药将为病虫害的爆发创造机会,继而导致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农户在农药施用方面往往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倾向于使用更大量和更多种类的农药,以确保害虫被杀死。然而进一步调研显示,出于种种原因,经销商会夸大农药使用的剂量、农民也可能因为对经销商的不信任,而在经销商推荐剂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用量,综合导致农药的过度使用[2]。

X指的是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气候的不确定性,例如气候原因导致的病虫害多发;二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例如由于种粮收益的下降,农民改种经济作物而引发的农药用量上升。

因此,必须搞清楚产销用等各环节、各主体对农药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前预判各种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才能做好管的工作。

3、农药零增长的数据基准亟待完善

目前关于农药零增长目标的总体表述是: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力争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对于农药使用强度的目标表述相对清楚,但是对于总量的目标表述在一定程度上说缺乏准确的数据基准。目前在国家层面的统计数据反映的是农药制剂量,近年来在180万吨左右,但是在农药工业、乃至农业生产部门,普遍使用的是活性成分的折纯(折百)量,一般认为在30万吨左右,但缺乏官方公开发布的连续、准确数据。如果使用制剂指标的话,实际上2013年用量相较2012年已经实现了0.4万吨的减少。考虑对环境、健康和质量安全的影响,折纯量显然更有意义,如若使用该指标,未来就需要在农药使用的监测和统计上进一步完善,获取一套较为准确的数据。

4、避免统计数据与实际效果的偏差

当前,很多省份、甚至市县都提出了当地农药零增长的目标计划,有的还提出了负增长目标。这充分反映了各省对于该项工作的重视和决心。但要警惕的是,农药零增长一定要避免污染物总量控制遭遇的尴尬[3]。

所谓总量零增长,理想的路径是每省、每县、每村甚至每个地块都实现零增长,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路径。零增长隐含的政策指向是更加科学有效地使用农药,把不合理的用量减下去,并且要把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提上来。从这个层面来讲,化肥农药零增长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可持续性的抓手。只有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化肥、农药零增长,才能避免就农药说农药,也能保持对这项工作持久的积极性。诚如上文对于农户微观行为的分析,农药的使用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工作,在有了大的方向指引后,还要落到生产实际,不能停留在机械式的按行政区、按年份层层分解甚至层层加码。从对地方考核来讲,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减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与减量相匹配的产地环境、农产品质量的改善。

5、对“十三五”农药减量工作的几点建议

农药零增长是一个事关全局的行动计划,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在当前条件下,也是一项务实、可行的工作。在总体目标层面,要大处着眼。在具体操作层面,则要小处着手。基于上文指出的几个问题或几点思考,对“十三五”农药减量工作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5.1 、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分地区、分品种、分主体,研究清楚“产、销、用+X”各环节、各因素对于农药用量的影响。只有这样,在试验示范或政策设计中才能针对各个环节、各类因素,各个击破。

5.2、 完善农药使用监测和统计体系 无论是基于大口径的供销平衡核算、还是基于微观层面的农户行为监测,当务之急是要拿出一套可信、准确的农药使用基准数据。这也是未来评估农药零增长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5.3 、抓好局部,带动全面,做好试验示范 在总体原因不明、基准不清的情况下,力争先实现局部改善。极端一点,全国2000多个县、几十万个村,哪怕只有一个县、一个村实现减量,其他县、村保持现状,对于全局而言也就实现了减量。因此,在研究、管理到位之前,不妨做好试验示范,以便短期内打好攻坚战。

5.4、打好攻坚战的同时,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方面,减量本身有难度,“十三五”乃至往后,要保持减量的趋势,难度更大,因为还面临着气候、市场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高度来讲,要减少农药使用对于环境、健康的影响,特别是扭转公众对于化学投入品的过度担忧,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6年第2期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