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农村增绿:村里人乐居 城里人向往

吴佩 曹茸2017-03-15

  
 

   图为3月13日在广西河池市罗城县乔善乡板团村航拍的田园景色。从空中俯瞰,覆膜的田垄与乡间公路、民房、群山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田园图景。  韦如代摄新华社发

  编者按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近年来,为改变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雨天‘水泥路’、环境脏乱差”的面貌,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综合整治行动,部分地区乡村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环保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环保监管能力仍然薄弱。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2017年我们要继续发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让农村处处是景、村村优美、一路好风光。

  垃圾围村、秸秆焚烧、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近些年,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但一些村子的环境却引人担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美不美,关键看农村。然而,相较于城市,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困境更多:村情复杂、量大面广、污染源多、基础薄弱、后续维持难度大。可以说,要治理好,并不容易。

  让农村拥有青山绿水、建成美好家园,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众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大家对于如何有效治理农村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纷纷建言献策。

  1 生产转方式 污染降下来

  在农村的环境污染源中,包括畜禽养殖废弃物、秸秆、化肥农药农膜等多个方面的农业面源污染无疑是大头。

  “粗放施肥、过量喷药,导致农药化肥残留,污染了河流土地,如果不解决好,会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生态环境。”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书平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种植业的投入端做起,“我们亟须改进施肥方式,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加大土壤生态修复,减少农业立体式污染。”

  防治面源污染,除了从种植业投入端做起外,在养殖业上也大有可为。全国政协委员冯平说:“养殖业畜禽粪便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防治。不过各地情况不同,我建议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推行新的养殖模式,比如利用生物发酵技术消除畜禽养殖污染就是一个很成熟、很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避免生猪养殖户失业,另一方面也能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则补充:“在发展规模化养殖时,应该分区控制,设置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

  针对农业投入品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深有感触:“每次走到田间地头,看到使用过的农业投入品及其包装物被随意抛弃在农田、沟壑,实在是触目惊心。以农药包装物为例,许多都是难以降解的材料,如果不及时回收长期留存将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他建议,国家财政和农药生产企业按一定比例出资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专项资金”,支持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工作。

  从2015年起,农业部开始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打响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科学布局,还需要科技支撑,农户也要主动配合,关键是要发展循环农业。”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怀集县连麦镇长岗村种养专业户徐建贤对记者说。

  2 整治“脏乱差” 形成“大合唱”

  据调查,全国60万个行政村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90多亿吨生活污水、2.8亿吨生活垃圾,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

  “你看,城市的环境是越来越好,我们农村也不能掉队,不能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彭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德华一直在呼吁农村的环境治理问题。他说,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源头防控体系还不健全,政府的治理与保护模式并不适宜农村,同时基层环保工作人员和经费的缺乏,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我希望国家能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协调机制,理顺农村环境管理职能,由各部门‘独角戏’变为环保、农业、水利、卫生等部门‘大合唱’,统筹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形成合力。”张德华建议道。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表达同样看法:“从硬件上看,许多村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都比较落后,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软件上看,很多村没有设置专门的环保岗位配备专门的人员,这一点也要补上。”李连成说,现在农民的生活富了,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现代农村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谢旭人说,在农村环境治理上,虽然国家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但远远不够,要更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村镇生活垃圾加大处理力度,他希望各级政府加大这方面统筹协调,广泛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共同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环境保护是大家共同的事,要增强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加大国家资金投入,特别是建议基层的县级政府把征收的城市建设费更多地投入到农村基层环保中。”

  3 产业加生态 资源变财富

  在农业生态修复和保护中,科技同样要发力。“土壤污染比大气污染难治理得多。”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许皞建议,国家开展新一轮土壤普查,几个部门联合起来,统一编队,统一技术标准,拿出一套数据,对之前的土壤普查资料来一次更新和修正,为生态、农业、环境等方面提供土壤基础资料支撑。

  那么,如何调动大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呢?针对生态补偿类的补贴长年较低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武维华建议,应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加快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改革,实现农业生产的“转方式、调结构”。他说:“一是确保产能、藏粮于地,明确将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目标向‘保产能’转变。二是安排资金管护好已退耕地,有效衔接禁牧补贴与生产发展扶持政策,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三是建立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财力状况相匹配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今年的建议也与提高补助标准有关:“我们村位于黄河上游,肩负着保护水源地的任务,为此,我们关停了重污染企业,生活垃圾和废水也实现了集中科学处理,植树造林正在大力推进中。今年,我建议国家能够进一步提高植树造林的补助标准,调动更多人植树的积极性。”

  毕生忠告诉记者,如今在大史家村,“保护生态”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当地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一条致富新路。“虽然关停了村企业,但我们大力发展优质饲草业,结果反而很好,每亩地产量大幅度提高,还能使牧区繁育,农区养殖,屠宰、饲料厂建设实现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保护生态,其实完全可以跟产业发展相结合,这并不冲突。”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钟山县旅游局局长潘夏莉同样认可毕生忠的观点。她说:“现在流行‘旅游+’,旅游加生态、旅游加产业,只有生态保护好了,旅游产业才会发展起来。在生态保护上,我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引导出台激励政策,把生态与产业相结合,让青山绿水真正变成产业资源,从而增加绿色发展的原生动力。我想,只有当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时,我们农村的环境保护才能更加持久。”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