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创业 > 正文

信宜大山里的农民立起农业地方标准

张越2018-03-06
在云开山脉深处的信宜思贺镇桑垌七凹村,有近600亩的天冬种植基地,这是当地人杨八于2016年底创立的。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里就制定出茂名市农业地方标准《无公害天冬生产技术规程》,成为了掌控产业发展方向的标杆企业。

杨八潜心钻研天冬种植。茂名日报记者 丘立贺 甘杨松 摄
闲聊出机会 回乡种天冬

      基地负责人杨八给记者看了《茂名市农业地方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18第1号]》。从公告中看到,茂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编号为"DB440900/T 60-2017"的《无公害天冬生产技术规程》,该标准为2017年12月发布,2018年1月1日实施。标准起草单位为信宜市硕原种养专业合作社、信宜市质量协会,起草人是谢崇兰、杨八、李敏、容劲、蔡正雄。

     “谢崇兰是我老婆,所以她的名字在前面”,杨八腼腆地笑了,说他们夫妻俩都是信宜人,一起回家乡创业是为了给乡亲们做一些事,回报养育之恩,合作社社长是谢崇兰。他还告诉记者,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方式运营,周边群众可以通过参与运营、劳动雇佣或者是土地入股等方式加入合作社。

      杨八说,周边村里的群众都很积极参与基地建设,比如今天应该有30多人在田里。合作社也优先给当地贫困户提供劳动岗位和技术、种苗等支持,为实现共同富裕出一份力。
天冬、百香果和青枣树形成“立体种植”。茂名日报记者 丘立贺 甘杨松 摄

       说起为什么要搞天冬种植,杨八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之前他在珠三角做的是出口加工生意,闲暇时与朋友聊天,了解到不少天冬种植的信息,发现自己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于是就和朋友在珠海搞了30多亩的试验田。

     一试不要紧,结果吓了杨八一跳。“种3年后是产出期,亩产量近5万斤。”他说,加上每斤4元多的产出期鲜品价,亩产值可达20万元以上。

      于是,杨八开始着手扩大种植。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家”种。2016年底,在思贺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杨八夫妻在当地桑垌七凹村搞起了500亩的天冬种植基地,并于今年扩充了近100亩的种植面积。

不甘当凤尾 自己搞“科研”

      “要做,就要做好的。”这几年的杨八,对于天冬种植已经着迷,没有只停留在简单的扩大规模上,而是搞起了“科研”。他经过严格的筛选育种,从野生品种中筛选出了亩产达10万斤的新品种,并已投入实验性种植。同时,他还搞起了“立体种植”。

   “我们是青枣、天冬、百香果一起种。”杨八说起自己的“科研成果”非常兴奋。他告诉记者,天冬是阴生习性,作为基地的主要种植作物,单纯地搭凉棚太“浪费”,所以他就想到了用“立体种植”解决遮阴。

   当然“立体种植”的选种并不是胡乱来的。杨八经过长期研究、摸索,最终确定了采用青枣、百香果间种的方式。杨八说,地面上青枣最高,百香果其次,天冬最低;地下根系的层次为,百香果最浅,天冬居中,青枣最深。“这样的采光、水肥分配都是最佳的。”杨八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很是满意。

    杨八的“科研”并不是土法炼钢。他告诉记者,这些成果背后的科学依据很扎实——包括他的兄弟姐妹、子女在内,华农、华师、广东海洋等院校的大学生有很多,都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正是在这些扎实的基础之上,他们才能够制定出茂名市天冬种植的农业地方标准来。同时,他们也已经在百香果种植上,拿到了绿色产品认证。

试验电商平台 搭建产业基础

  杨八的“科技实力”还在继续发酵。“之前测试过一段时间,不成熟所以下线了。”杨八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测试一个电商销售平台,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portant; float: none;">“种得出来,也得卖得出去、卖得出好价格才行。”杨八说,随着他们在天冬种植上渐入佳境,产量就会越来越大,销售环节一旦出现瓶颈就会“果贱伤农”。同时,如果自己没有销售渠道,也没办法保证种植户的最大收益,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产业构建之初,他就打起了销售渠道的主意。

  “我们全力支持”,思贺镇镇长李剑说,当他们知道杨八正在搞电商平台之后,也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希望把这个项目建成全镇特色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平台。这样的话,该镇5万多亩的八角种植和新兴的益智种植,还有大量的毛竹、木薯等传统农业发展,也就有了强大的销售力支撑。

    “我们要做成集散地。”杨八很清楚,只要能够直接面对消费者,生产利润就能最大化,当地农户也就能够实现最好的收益。据悉,当地包括八角、益智、天冬等的南药销售,目前主要是通过玉林市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集散。

   “后加工也在谋划中。”杨八的产业布局很周全,已经在考虑原料直接销售之外的其他产业形式,包括建设干品、饮品等制成品加工厂,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打赏
0相关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