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877号(上)

2013-01-25

  索 引 号: 07B220214201200160

  信息所属单位: 种子管理局

  信息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877号

  文 号: 农业部公告第1877号

  生成日期: 2013年01月24日

  发布日期: 2012年12月24日

  生效日期: 2012年12月24日

  内容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1877号

  天优华占、绵麦51、龙作1号、苗宝21、合交02-69、汉油8号等109个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品种业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1

  品种名称:天优华占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华占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2011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湖北省、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1天,比对照天优998短0.1天。每亩有效穗数 19.7万穗,株高96.3厘米,穗长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4.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级,穗瘟 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3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中抗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 2.8,垩白粒率20%,垩白度4.5%,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 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3.4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5.6%;2010年续试,平均亩 产471.7千克,比天优998增产8.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5千克,比天优998增产6.9%。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8 千克,比天优998增产4.0%。

  栽培技术要点:1.华南作早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6千克,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宽行窄株栽 插为宜,栽插株行距13.3×30厘米或16.7×26.6厘米,双本栽插,亩基本苗8万左右。3.多施用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亩施复合肥 20~25千克、碳铵20~30千克做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与氯化钾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4.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亩总苗数 达到16万时,排水重晒田,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5.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广西桂南和海南稻作区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 稻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655号,该品种还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 区、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和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中 等肥力田块作一季中稻种植;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2

  品种名称:金稻优36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稻13A×广恢36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4天,比对照博优998长3.8天。每亩有效穗数 16.9万穗,株高113.1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81.8粒,结实率80.2%,千粒重21.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5级,穗 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长宽比2.7,垩白粒率22%,垩 白度2.6%,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507.8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4.0%;2010年续试,平 均亩产482.4千克,比博优998增产8.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1千克,比博优998增产6.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459.7千克,比博优998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育苗移栽,不宜抛秧,6月底至7月上旬播种,注意稀播,秧龄20天左右。2.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重施中期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3.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广西桂南稻作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3

  品种名称:宜香优2115

  选育单位:四川省绿丹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宜香1A×雅恢2115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7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5天。每亩有效穗 数15.0万穗,株高117.4厘米,穗长26.8厘米,每穗总粒数156.5粒,结实率82.2%,千粒重32.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穗 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33.7%,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5%,长宽比2.9,垩白粒率15.0%, 垩白度2.2%,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2011年续 试,平均亩产608.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23.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秧田亩播种量10千克,采用地膜覆盖保温育秧,秧龄 30~40天。2.宽窄行栽插,亩栽1.2~1.5万穴、 基本苗10万左右。3.大田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0.5;重底早追。4.浅水栽秧,深水 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忌脱水过早。5.重点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稻螟、稻飞虱等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4

  品种名称:川农优298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农2A×蜀恢49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1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3天。每亩有效穗 数13.5万穗,株高113.6厘米,穗长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91.4粒,结实率79.5%,千粒重31.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抗性频率44.1%、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0%,长宽比2.6,垩白粒率 38%,垩白度6.4%,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1%;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90.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96.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5~40天。2.亩栽插1.5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3.重底肥,早 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底肥70%、追肥30%。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 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5

  品种名称:蓉18优198

  选育单位:四川正兴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蓉18A×天恢19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6天,比对照Ⅱ优838短3.1天。每亩有效穗 数14.1万穗,株高119.5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86.7粒,结实率77.8%,千粒重30.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33.3%,褐飞虱7级,中感稻瘟病,感褐飞虱;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9%,长宽比2.7,垩白粒率 13%,垩白度3.3%,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91.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08.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秧龄35天左右。2.亩栽插0.8~1.2万穴。3.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以4:4:2为宜。4.浅水栽插、寸水返青、薄水分蘖、保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蓟马、稻飞虱、螟虫、稻苞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6

  品种名称:内5优H25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H25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9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4天。每亩有效穗 数14.7万穗,株高115.4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69.9粒,结实率80.0%,千粒重31.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46.8%、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6%,长宽比2.7,垩白粒率 32.0%,垩白度6.6%,胶稠度5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90.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7%。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95.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2.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种,稀播培育多蘖壮秧。2.亩栽1.2~1.4万穴、基本苗7~9万。3.宜重底早追,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多施有机肥,忌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脱水过早。4.及时防治稻瘟病、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7

  品种名称:江优126

  选育单位: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育8412A×江恢176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9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8天。每亩有效穗 数14.7万穗,株高113.1厘米,穗长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71.8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9.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抗性频率23.9%,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0.5%, 垩白度2.3%,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85.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11.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1.播前晒种,适时早播,秧龄一般不超过45天,培育多蘖壮秧。2.亩栽插1~1.5万穴,每穴插2粒谷。3.重底肥早追肥,注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4.浅水促分蘖,够苗晾田,后期见干见湿。5.播前强氯精浸种,及时杀除田间杂草,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8

  品种名称:宜香4245

  选育单位: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4245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2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5天。每亩有效穗 数15.2万穗,株高117.2厘米,穗长26.2厘米,每穗总粒数175.5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8.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9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抗性频率63.6%,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0%,长宽比2.9,垩白粒率10.5%, 垩白度1.7%,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5%;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86.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1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 产615.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等同期播种,地膜覆盖保温育秧,秧龄30~40天,培育壮秧。2.宽窄行栽插, 亩基本苗10万左右。3.大田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比例为1:0.5:0.5,重底早追。4.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 后期不可脱水过早。5.及时防治稻瘟病、稻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9

  品种名称:天优2075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福恢2075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5天。每亩有效穗 数14.1万穗,株高119.0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75.8粒,结实率80.9%,千粒重30.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7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41.9%,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9%,长宽比2.7,垩白粒率 19.0%,垩白度3.4%,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81.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2.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20.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0%。

  栽培技术要点:1.稀播匀播育壮秧,秧龄25~30天,亩用种量 1.2~1.5千克。2.每穴插2粒谷苗,亩基本苗10~12 万。3.氮、磷、钾肥合理配比,比例1:0.6:1为宜,适当加大钾肥用量,基肥和分蘖肥占施肥量的80%~90%,穗粒肥占10%~20%。4.够苗轻 搁,湿润稳长,后期干湿交替至成熟。5.病虫防治以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0

  品种名称:金谷优3301

  选育单位: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金谷A×闽恢3301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0.1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8天。每亩有效穗 数16.0万穗,株高114.2厘米,穗长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75.2粒,结实率74.0%,千粒重29.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6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抗性频率30.0%,褐飞虱7级,中抗稻瘟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2.0%, 垩白度3.3%,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2%;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67.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0.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1.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04.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秧龄35天左右,培育多蘖壮秧。2.适时早栽,大田栽插规格16.7×23.3厘米或 16.7×26.7厘米,亩基本苗8~10万。3.平衡施肥,底早并重,以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氮肥用量不宜过多;底肥50%、蘖肥30%、穗肥 15%、粒肥5%。4.前期深水返青、浅水分蘖,中期苗足晒田,后期不宜脱水过早。5.播种前用强氯精消毒种子,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1

  品种名称:蓉18优662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18A×绵恢662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9天。每亩有效穗 数15.1万穗,株高116.4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79.9粒,结实率78.6%,千粒重28.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9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41.1%,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长宽比2.8,垩白粒率9%,垩白 度1.5%,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3.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03%;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76.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2.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1.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99.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1.秧龄45天以内,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时带3个以上分蘖,亩基本苗10万以上。3.增施磷、钾肥,巧施穗粒 肥,一般亩施尿素15~20千克、过磷酸钙40千克、钾肥15千克,氮肥按底肥、分蘖肥、穗粒肥6:3:1比例施用,磷肥全作底肥,钾肥分底肥和穗肥两次 施用。4.返青期深水护苗,分蘖期浅水勤灌,够苗后及时晒田,后期干湿交替。5.播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2

  品种名称:川优8377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358A×成恢37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9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8天。每亩有效穗 数15.6万穗,株高114.0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72.4粒,结实率74.8%,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0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36.9%,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5%,长宽比2.9,垩白粒率 6%,垩白度0.8%,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9 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7.5%;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28.2千克,比Ⅱ优838减产5.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0千克,比Ⅱ优838减产6.7%。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53.8千克,比Ⅱ优838减产3.7%。

  栽培技术要点:1.秧龄35天以内,培育壮秧。2.栽插规格 20×23.3厘米,每穴栽插2粒带蘖种子苗,亩基本苗12万以上。 3.基肥要足,追肥要早,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7。4.水管理以湿为主,干湿相间,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 田,有水孕穗,干湿壮籽。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黔东南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订单生产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3

  品种名称:株两优189

  选育单位:湖南希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株1S×R189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2天,比对照株两优819短0.3天。每亩有 效穗数21.9万穗,株高85.8厘米,穗长20.0厘米,每穗总粒数112.2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7.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2,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5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白背飞虱,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长宽 比2.8,垩白粒率84%,垩白度19.8%,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7.2千克,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5.9%;2010 年续试,平均亩产472.7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7.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0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6.8%。2011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08.6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3.0%。

  栽培技术要点:1.水育秧3月下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20千克,秧龄28天内。2.4.5~5叶移栽,移栽密度16.5×20厘 米,每穴插2粒谷秧;旱育抛秧3月15~20日上盘,秧龄3叶1心,亩基本苗8~10万。3.中等偏上施肥水平,重施底肥,多施有机肥,早施追肥,重施 磷、钾肥,后期看苗补肥。4.浅水栽秧,湿润灌溉,适时晒田。5.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主要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安徽省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4

  品种名称:陆两优17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陆18S×中嘉早17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7天,比对照株两优819长0.2天。每亩有 效穗数21.3万穗,株高88.2厘米,穗长18.6厘米,每穗总粒数119.4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0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63.4%,长宽比2.3,垩白粒率97%,垩白度22.9%,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9%。

  产量表现:2009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8千克,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5.2%;2010 年续试,平均亩产454.8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3.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9.3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4.5%。2011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10.3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1.3月底至4月初播种,旱育秧适当早播,秧田亩播种量2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旱育秧3~4叶抛 栽,抛栽密度每平方米28穴,水育秧4.5~5.0叶移栽,栽插密度16.5×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谷苗,亩基本苗8万以上。3.中等肥力田块亩施 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5千克、氧化钾6千克;施足基肥、早施追肥。4.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 抽穗期保持田面浅水,灌浆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5.播前用药剂浸种消毒,秧田期注意防治稻蓟马、稻蟓甲等,本田期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和 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省及安徽省长江以南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5

  品种名称:中早39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嘉育253/中组3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常规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2天,比对照株两优819长0.7天。每亩有效穗 数19.6万穗,株高82.0厘米,穗长17.6厘米,每穗总粒数125.3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8,穗瘟 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1%,长宽比 1.9,垩白粒率98%,垩白度22.5%,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7.8千克,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2.0%;2010 年续试,平均亩产458.1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4.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2.9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3.1%。2011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23.7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1.塑料软盘育秧3月20~25日播种,地膜湿润育秧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秧田亩播量40千克左右。2.亩栽插 基本苗10万左右。3.需肥量中等偏上,适当增施钾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比例为1:0.5:1。4.浅水分蘖, 适时晒田,多露轻晒,有水抽穗,干湿壮籽,成熟收割前4~6天断水,忌断水过早。5.严格种子消毒防止恶苗病的发生;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省及安徽省长江以南白叶枯病轻发区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6

  品种名称:株两优22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株1S×中早2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6天,比对照金优402短2.5天。每亩有效 穗数20.7万穗,株高89.3厘米,穗长19.3厘米,每穗总粒数122.0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7.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7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6%,长 宽比2.5,垩白粒率92%,垩白度20.8%,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3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6.4%;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455.6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3.5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1%。2011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17.0千克,比金优402增产4.4%。

  栽培技术要点:1.3月下旬播种,插秧前5~6天施送嫁肥。2. 适时早栽,插植密度17×20厘米或每平方米抛栽40穴,亩基本 苗8~10万。3.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肥比例为1:0.6:0.7。4.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水,灌浆期干湿壮籽, 防止断水过早。5.注意防治稻瘟病、恶苗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省、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7

  品种名称:五优156

  选育单位: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五丰A×R15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3天,比对照金优402长1.2天。每亩有效 穗数22.3万穗,株高90.1厘米,穗长18.6厘米,每穗总粒数116.1粒,结实率78.8%,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3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白背飞虱,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6%,长宽 比2.5,垩白粒率62%,垩白度13.8%,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1.7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5%;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451.4千克,比金优402增产6.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6千克,比金优402增产5.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31.5千克,比金优402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可抛秧或小苗带土移栽,塑料软盘育秧 3.1~3.5叶抛秧,水育秧4.5~5.0叶移栽,栽插规格 16.5×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种子苗。2.中等偏上肥力水平种植,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为 1.0:0.5:1.0~1.2,亩施25%水稻专用复合肥50千克作基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亩追施尿素5.0~7.5千克、氯化钾5千克, 幼穗分化期亩追施尿素5千克、氯化钾7.5千克。3.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干湿壮籽,后期忌断水过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 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p#副标题#e#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8

  品种名称:早丰优402

  选育单位: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早丰A×R402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7天,比对照金优402长0.6天。每亩有效 穗数22.9万穗,株高89.2厘米,穗长17.6厘米,每穗总粒数107.2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6.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白背飞虱,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8.3%,长宽 比2.8,垩白粒率69%,垩白度14.8%,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5.9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3.3%;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437.9千克,比金优402增产3.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9千克,比金优402增产3.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21.2千克,比金优402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1.亩大田用种量,移栽1.0~1.5千克、抛秧 1.5~2千克。2.施肥掌握基肥足、追肥早、穗粒肥巧的原则。 3.干湿相间促分蘖,及时晒田,孕穗时以湿为主,保持田间有水;后期干湿交替壮籽,切忌脱水过早。4.播种前强氯精浸种,防止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发生; 及时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西北部、湖南中南部、江西、福建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9

  品种名称:徽两优6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892S×扬稻6号选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1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5天。每亩有效 穗数16.1万穗,株高118.5厘米,穗长23.1厘米,每穗总粒数173.2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8%,长宽比 2.9,垩白粒率33%,垩白度6.9%,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3%;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72.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8.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04.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2%。

  栽培技术要点:1.4月底或5月初播种育秧,亩播种量15千克,秧龄30 天,培育带蘖壮秧。2.大田栽插密度20×23.3厘米 或16.7×26.7厘米,每穴1~2粒种子苗,亩基本苗6~8万。3.需肥水平中等偏上,施足基肥和面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穗粒肥。4.浅水栽秧,适水 活棵,干湿交替促分蘖,及时烤田,忌断水过早。5.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防治恶苗病,及时防治稻瘟病、稻蓟马、螟虫、稻飞虱和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0

  品种名称:圣丰2优651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圣丰2A×南恢651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7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8天。每亩有效 穗数17.3万穗,株高125.7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59.3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8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差。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9%,长宽比 2.6,垩白粒率51.5%,垩白度12.2%,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8%。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4%;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81.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89.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稀播匀播育壮秧,插足基本苗。2.施足基肥,早施追肥,50%作基肥,40%作为分蘖肥,10%作穗肥,氮、 磷、钾肥比例为1:0.5:1。3.深水返青,浅水促蘖,湿润稳长,及时搁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 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1

  品种名称:徽两优996

  选育单位:合肥科源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892S×R99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2.4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2天。每亩有效 穗数15.9万穗,株高113.6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80.7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6.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0%,长宽比2.8,垩白粒率 40%,垩白度9.7%,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1%。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75.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02.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大田栽插密度 20×23.3厘米或16.7×26.7厘米,每穴1~2粒种子 苗,亩基本苗6~8万。3.需肥水平中等偏上,施足基肥和面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穗粒肥。4.浅水栽秧,适水活棵,干湿交替促分蘖,及时烤田,忌断水过 早。5.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防治恶苗病;及时防治稻瘟病、稻蓟马、螟虫、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2

  品种名称:湘两优396

  选育单位:华容县湘亿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39S×L0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8.2天,比对照Ⅱ优838短5.4天。每亩有效 穗数16.3万穗,株高116.9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76.9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5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9%,长宽比 2.8,垩白粒率62.3%,垩白度13.6%,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9%。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0%;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71.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7%;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03.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秧龄25~30天,培育多蘖适龄壮秧。2. 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26.7厘米,亩栽 1.5万穴。3.亩施肥总量纯氮14~18千克、磷肥40~50千克、钾肥15千克,其中,60%做基面肥;移栽活棵后亩追尿素5~8千克促分蘖,孕穗至 破口期亩追穗粒肥尿素3~5千克。4.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一般亩达18万苗时排水晒田。5.综合防治病虫害,尤其注 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3

  品种名称:Ⅱ优3301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闽恢3301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6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8天。每亩有效 穗数16.4万穗,株高124.3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64.0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8.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9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6%,长宽比 2.6,垩白粒率60%,垩白度15.5%,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0%;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55.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64.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1.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稀播匀播,秧龄30天以内,培育多蘖壮秧。2.栽插株行距20×23厘米或23×23厘米,每 穴插2粒谷苗,亩基本苗4~6万。3.施足基肥,适当控氮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比例1:0.5: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 为55%、35%、7%、3%,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4.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勤灌促分蘖,够苗晒田控分蘖,后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 防早衰。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4

  品种名称:德香4103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德香074A×泸恢H103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4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8天。每亩有效 穗数15.5万穗,株高125.0厘米,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62.1粒,结实率79.9%,千粒重31.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1%,长宽比 2.7,垩白粒率44.3%,垩白度8.6%,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65.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93.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大田亩用种量1千克,秧田亩播种量15千克。 2.4.5~5.5叶移栽,栽插规格26.7×16.7厘米,每 穴插2粒谷苗,亩基本苗6万以上。3.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一般亩施纯氮8~1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钾肥10千克作底肥,栽 后7天亩追施3千克纯氮。4.后期不宜断水过早,完熟收获。5.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5

  品种名称:新华两优9号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华S×YR901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8天。每亩有效 穗数16.1万穗,株高122.8厘米,穗长25.1厘米,每穗总粒数175.7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7.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差。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2%,长宽比 2.9,垩白粒率68.3%,垩白度14.3%,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7.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2%;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64.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99.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作中稻种植,4月底5月初播种,秧龄 30~35天。2.栽插规格16.7×26.7厘米,亩栽1.5 万穴左右、基本苗8~10万。3.以基肥为主,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亩施粒肥尿素3~5千克。4.栽后浅 水促早发,中期够苗适度烤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收获前一周断水。5.及时防治病虫害,特别注意稻瘟病、白叶枯病的防治。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6

  品种名称:内2优111

  品种来源:内香2A×中恢111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2天。每亩有效 穗数15.2万穗,株高115.2厘米,穗长26.5厘米,每穗总粒数164.9粒,结实率79.1%,千粒重31.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7%,长宽比 2.9,垩白粒率43.3%,垩白度8.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3%。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8%,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70.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76.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

  栽培技术要点:1.5月中下旬播种,秧龄25~28天,稀播培育壮秧;一叶一心期喷施多效唑,3~4叶施断奶肥,移栽前5天施起 身肥。2.种植密度20×25厘米,亩栽1.2万穴。3.施足基肥,插后5~7天追肥,插后15天看苗补施磷钾肥,孕穗前施少量钾肥。4.浅水插秧,深水 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多次轻搁,湿润灌溉,防止断水过早。5.重点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 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243号, 该品种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7

  品种名称:Y两优5867

  品种来源:Y58S×R674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9天。每亩有效 穗数17.1万穗,株高120.8厘米,穗长27.7厘米,每穗总粒数161.1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9%,长 宽比3.0,垩白粒率25.3%,垩白度4.4%,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5%;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90.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00.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多蘖壮秧,插足基本苗。2.基肥足、蘖肥速、穗肥饱,氮、磷、钾肥比例1.0:0.6:1.1~1.2。3.够苗晒田,有水孕穗,湿润灌浆,后期不要断水过早。4.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8

  品种名称:广两优香66

  选育单位:湖北省优质水稻研究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广占63-4S×香恢66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8.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5.2天。每亩有效 穗数15.5万穗,株高128.1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66.1粒,结实率76.1%,千粒重29.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褐飞虱,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6%,长宽比2.9,垩白粒率 17.7%,垩白度3.4%,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8%;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40.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0.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2.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53.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0.2%。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插足基本苗。2.对磷、钾肥较敏感,氮、磷、钾肥合理配比。3.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够苗 排水晒田,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成熟前5~6天断水,保持田间湿润至成熟。4.播种前药剂浸种消毒,秧田期重点防治稻蓟 马、稻蟓甲等虫害,本田期间重点防治钻蛀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中南部、浙江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9

  品种名称:荣优225

  选育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荣丰A×R225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6.5天,比对照金优207长3.6天。每亩有效 穗数19.3万,株高101.4厘米,穗长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57.7粒,结实率74.9%,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黑条矮缩病发病率63%,高感稻瘟病、黑条矮缩病、褐飞虱、中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 标:整精米率61.2%,长宽比3.0,垩白粒率14%,垩白度2.8%,胶稠度5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4%。

  产量表现:2009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9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8.5%;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26.0千克,比金优207增产11.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6.4千克,比金优207增产10.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 亩产510.5千克,比金优207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稀播匀播,秧龄不超过30天,培育壮秧。2.栽插规格13.3×26.7厘米或16.7×20厘 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3.亩施纯氮10~13千克、五氧化二磷5~7千克、氧化钾10~13千克,施足基肥,稳施促蘖肥,基肥、蘖肥比例 6.5:3.5,后期看苗补施穗肥。4.浅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薄水抽穗,干湿壮籽,收获前5~7天断水。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黑条矮缩病、 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的稻瘟病和黑条矮缩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0

  品种名称:圣丰1优319

  品种来源:圣丰1A×南恢319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9天,比对照金优207长0.5天。每亩有效 穗数22.1万穗,株高105.4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24.4粒,结实率79.4%,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 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黑条矮缩病发病率63%,高感稻瘟病、黑条矮缩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 指标:整精米率55.5%,长宽比3.2,垩白粒率14%,垩白度3.2%,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1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8%;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500.2千克,比金优207增产4.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8.1千克,比金优207增产4.3%。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01.9千克,比金优207增产1.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秧龄25天左右,稀播匀播育壮秧;秧田可用 15千克左右复合肥作基肥,一叶一心喷施0.03%多效 唑液,三叶一心施断乳肥,移栽前3~5天施送嫁肥。2.插植规格18×18~21厘米,每丛插2粒谷,亩插足l.6万穴、基本苗8~10万。3.重施基 肥,早施追肥,后期酌施穗肥,氮、磷、钾肥比例1.0:0.5:0.8,一般中等肥力地块,亩施纯氮12千克,基肥60%、分蘖肥35%、穗肥5%,以钾 肥为主。4.深水活蔸,浅水分蘖,多次露田,抽穗后期干湿壮籽,切忌脱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1

  品种名称:金优88

  品种来源:金23A×YR18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7天,比对照金优207短0.7天。每亩有效 穗数19.8万穗,株高98.0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34.1粒,结实率80.0%,千粒重25.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黑条矮缩病发病率71%,高感稻瘟病、黑条矮缩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 标:整精米率59.6%,长宽比3.2,垩白粒率17%,垩白度4.0%,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4%;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498.6千克,比金优207增产4.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5千克,比金优207增产4.0%,增产点比率73.9%。 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6.8千克,比金优207增产4.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稀播匀播,秧龄 25~30天,培育分蘖壮秧。2.亩栽插密度2.0万穴左右,每穴栽1~2粒种子 苗。3.以基肥和分蘖肥为主,基肥占总氮量的70%~80%,早施分蘖肥,亩氮肥用量10~12千克,氮、磷、钾肥配合施用。4.浅水栽秧,深水保苗,返 青后浅水勤灌促蘖,抽穗扬花期保持深水层,后期忌断水过早。5.注意防治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2

  品种名称:嘉优5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嘉335A×嘉恢125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4天,比对照常优1号长1.7天。每亩有效穗 数16.6万穗,株高108.3厘米,穗长18.9厘米,每穗总粒数174.5粒,结实率86.0%,千粒重28.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9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条纹叶枯病5级,黑条矮缩病发病率69%,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高感褐飞虱、黑条矮 缩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7%,长宽比1.8,垩白粒率44%,垩白度8.7%,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9%。

  产量表现:2010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3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0.3%;2011年续 试,平均亩产630.8千克,比常优1号增产12.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6千克,比常优1号增产11.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18.6千克,比常优1号增产11.4%。

  栽培技术要点:1.稀播培育壮秧,秧田亩播种量10千克。2.亩插1.5 万丛、基本苗3~4万。3.施足有机肥,亩施肥量尿素 40~45千克,配施磷钾肥,重前控后,减少后期氮肥用量。4.中后期干湿交替,健根、壮蘖,成熟期切忌断水过早。5.播种前浸种灵等药剂浸种,消灭种传 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黑条矮缩病、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稻飞虱、稻蓟马及穗期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苏南、湖北沿江、安徽沿江的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3

  品种名称:川谷优538

  品种来源:川谷A×蜀恢53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9.4天,比对照Ⅱ优264短0.4天。每亩有效穗 16.1万穗,株高115.7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54.6粒,结实率84.6%,千粒重31.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7级,穗 瘟损失率最高病级1级,纹枯病7级,稻曲病3级,抗稻瘟病,抽穗期耐冷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5%,长宽比3.2,垩白粒率56%,垩白度 6%,胶稠度4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4%。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572.1千克,比对照全优527增产2.5%;2011年续试,平 均亩产532.7千克,比Ⅱ优264增产2.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2.3%。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39.9千克,比Ⅱ优264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秧龄35~40天,培育多蘖壮秧。2.亩栽插 1.5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苗。3.重底肥早追肥,后 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底肥70%、追肥30%。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 层,灌浆期干湿交替,后期忌断水过早。5.及时防治纹枯病、稻螟虫、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湖南、重庆三省所辖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4

  品种名称:大粮207

  选育单位:临沂市大粮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L98-10-1/临稻4号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8天,比对照徐稻3号长0.9天。株高98.9厘米,穗长 17.2厘米,每穗总粒数132.7粒,结实率87%,千粒重26.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 4.21%,中感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7%,垩白米率41.5%,垩白度2.7%,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7.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5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 5.6%;2010年续试, 平均亩产609.5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6.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8.5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9%。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89.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麦茬稻区一般在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育秧,秧龄35天左右。2.插秧规格24×14厘米,亩栽2.2万 穴,每穴3~4粒谷苗。3.基肥亩施碳铵50千克、三元复合肥30千克,插后3~5天亩施返青分蘖肥尿素15千克,拔节后亩施尿素7千克。4.浅水插秧, 深水保留3天,浅水促蘖,够苗晒田,孕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收获前7天断水。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及时防治稻瘟 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5

  品种名称:新科稻21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镇稻99/01D41LB88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1天,比对照徐稻3号长1.2天。株高96.4厘米,穗长 15.5厘米,每穗总粒数125.7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5.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 发病率3.96%,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2%,垩白米率16.5%,垩白度1.9%,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6.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17.8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3.8%;2010年续试, 平均亩产607.0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4.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92.4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麦茬稻区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育秧,秧龄40天左右。 2.插秧规格30×13厘米,每穴3~4粒谷苗。 3.施足底肥,亩追施纯氮17千克左右,前重后轻,分3~4次施入。4.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浅水孕穗、灌浆期浅水湿润交替,切忌断 水过早。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及时做好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6

  品种名称:金粳787

  选育单位:天津市丰美种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3XB218/津原45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2天,比对照徐稻3号短1.7天。株高104.6厘米,穗长 16.9厘米,分蘖力中等。每穗总粒数149.3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5.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7,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条纹 叶枯病最高发病率10.75%,中感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垩白米率18%,垩白度2.2%,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 粉含量1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06.3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1.4%;2010年续试, 平均亩产604.4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4.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5.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3.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75.5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麦茬稻区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育秧,秧龄35天左右。2.插秧规格26.6×13.3厘米,每穴栽3~4粒谷苗。3.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4.水管理保持干湿交替。4.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防治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7

  品种名称:津粳253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津稻1007/津原47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天,比对照徐稻3号短1.9天。株高96.4厘米,穗长16.1厘 米,每穗总粒数133.3粒,结实率87.7%,千粒重24.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 6.6%,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垩白米率19.3%,垩白度1.9%,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达 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4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1.6%;2010年续试, 平均亩产589.0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2.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2.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76.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麦茬稻区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育秧,秧龄35天左右。2.插秧规格26.6×13.3厘米,每穴栽3~4粒谷苗。3.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4.水管理注意干湿交替。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防治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安徽沿淮地区种植。#p#副标题#e#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8

  品种名称:金粳28

  品种来源:津稻9618/津稻1007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2.4天,比对照津原45短3.5天。株高104.8厘米,穗长 17.2厘米,每穗总粒数142.9粒,结实率92.9%,千粒重24.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 发病率13.0%,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1%,垩白米率10%,垩白度1.1%,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7.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国家京津唐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29.6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7.7%;2011年续 试,平均亩产664.5千克,比津原45增产7.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7.1千克,比津原45增产7.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52.2千克,比津原45增产10.9%。

  栽培技术要点:1.京、津、唐地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育秧,秧龄35天左右。2.插秧规格26.6×13.3厘米,每穴栽3~4粒谷苗。3.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4.水管理注意干湿交替。4.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防治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9

  品种名称:金稻800

  选育单位: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津稻1007/中作59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2天,比对照津原45短3.9天。株高105.4厘米,穗长 17.1厘米,每穗总粒数133.3粒,结实率94.9%,千粒重24.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2,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 发病率8.6%,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9%,垩白米率14.5%,垩白度1.5%,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7.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国家京津唐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38.5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9.2%;2011年续 试,平均亩产651.4千克,比津原45增产5.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2.0千克,比津原45增产7.3%。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38.8千克,比津原45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京、津、唐地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育秧,秧龄35天左右。2.插秧规格26.6×13.3厘米,每穴栽3~4粒谷苗。3.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4.水管理注意干湿交替。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防治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40

  品种名称:津原E28

  选育单位:天津市原种场

  品种来源:津原45/中花15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7.7天,比对照津原45短0.5天。株高109.8厘米,穗长 20厘米,每穗总粒数121.8粒,结实率90.9%,千粒重27.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3,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 率18%,中抗稻瘟病,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9%,垩白米率16.8%,垩白度1.8%,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7.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国家京津唐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32.2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7.2%;2010年续 试,平均亩产604.3千克,比津原45增产3.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2千克,比津原45增产5.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03.9千克,比津原45增产2.6%。

  栽培技术要点:1.京、津、唐地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育秧,秧龄45天左右。 2.插秧规格30×15厘米,每穴栽3~4粒谷苗。 3.中等肥力地块,亩施纯氮16.5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配合施用钾、锌肥,氮肥以前促为主。4.插秧期上水6~10厘米,分蘖末期适时晾田5~7 天,孕穗期至齐穗期不缺水,灌浆后期间歇灌溉,收割前5~7天停水。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防治条纹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41

  品种名称:原旱稻3号

  选育单位:原阳沿黄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辐2115/中作93//原89-42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旱稻品种。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0天,比对照旱稻277长5天,株高105.1厘米,穗 长17.1厘米,平均每穗总粒数99.7粒,结实率81.4%,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 病;抗旱性中等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垩白米率15.5%,垩白度1.2%,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国家《优质 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旱稻区试,平均亩产367.5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 20.9%;2010年续试, 平均亩产346.8千克,比旱稻277增产24.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7.2千克,比旱稻277增产22.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83.0千克,比旱稻277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1.条播行距30厘米左右,播深2~3厘米,亩播种量 7~8千克。2.亩施用氮磷钾复合肥40千克作基肥,苗期和 分蘖期可分别亩追施尿素10千克、20千克,后期视苗情可进行叶面喷肥。3.注意播种齐苗水、分蘖水和孕穗灌浆水管理。4.播前种衣剂拌种,防治地下害 虫、促壮苗;注意防治螟虫、稻飞虱、穗颈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的黄淮流域作夏播旱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42

  品种名称:丹旱稻53

  选育单位:丹东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STN-4/丹旱稻1号

  特征特性:粳糯型常规旱稻品种。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7天,比对照旱稻277长12天,株高110.5厘 米,穗长20.6厘米,每穗总粒数103.9粒,结实率76.4%,千粒重27.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 瘟病;抗旱性中等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9%,糯性,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达到国家优质糯稻标准。

  产量表现:2009 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旱稻区试,平均亩产346.5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4.0%;2010年续试, 平均亩产332.3千克,比旱稻277增产18.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9.4千克,比旱稻277增产16.3%。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72.9千克,比旱稻277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1.条播行距30厘米左右,播深2~3厘米,亩播种量 7~8千克。2.播种时亩施三元复合肥15千克、碳酸氢铵 20千克、多元微肥2千克,亩追尿素15千克,或播种前结合旋耕,化肥总量的70%全层施入,30%作种肥和追肥。3.降水较多地区可实行雨养型种稻,少 雨干旱地区一般灌水3~4次,亩用水量200立方米左右。4.播前种衣剂拌种,防地下害虫、促壮苗;注意防治螟虫、稻飞虱、穗颈瘟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43

  品种名称:郑旱10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郑州早粳/中02123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旱稻品种。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天,比对照旱稻277长3天,株高83.6厘米,穗长 14.7厘米,每穗总粒数74.3粒,结实率88.5%,千粒重28.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抗旱 性中等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4%,垩白米率41%,垩白度2.8%,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

  产量表现:2009 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旱稻区试,平均亩产319.8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5.2%;2010年续试,平 均亩产326.0千克,比旱稻277增产16.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2.9千克,比旱稻277增产10.7%。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71.1千克,比旱稻277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条播行距30厘米左右,播深2厘米,亩播种量6~8千克。2.重视氮、磷、钾以及硅、锌全量基肥的施用,五叶 期、孕穗期分别亩追尿素10千克,拔节前亩追施尿素3~5千克。3.播种齐苗水、分蘖水以及拔节、孕穗、扬花、灌浆水要有保障。4.播前种衣剂拌种,防地 下害虫、促壮苗;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稻瘟病和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44

  品种名称:冀旱糯3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糯1号/垦育2号

  特征特性:粳糯型常规旱稻品种。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4天,比对照旱稻277长9天;株高108.1厘米, 穗长17.6厘米,每穗总粒数135.5粒,结实率74.2%,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8,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 病;抗旱性中等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8%,糯性,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2%,达到国家优质糯稻标准。

  产量表现:2009 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旱稻区试,平均亩产337.2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0.9%;2010年续试, 平均亩产289.1千克,比旱稻277增产3.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3.2千克,比旱稻277增产7.3%。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60.6千克,比旱稻277增产4.0%。

  栽培技术要点:1.条播行距30厘米左右,播深2厘米,亩播种量7~9千克。2.底肥亩施复合肥25千克,4叶至分蘖期亩追施尿素8~10千克。3.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注意灌水。4.播前种衣剂拌种,防地下害虫、促壮苗;注意防治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1

  品种名称:绵麦51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1275-1/99-1522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川麦42晚1~2天。幼苗半直立,苗叶较短直,叶色深,分蘖力较强,生长势旺。株高85厘米, 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均匀、较饱满。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2.6万穗、22.9万穗,穗粒数 45.0粒、42.0粒,千粒重45.3克、45.4克。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慢条锈病,高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72克/ 升、750克/升,蛋白质含量11.71%、12.71%,硬度指数46.4、51.5,面粉湿面筋含量23.2%、24.9%;沉降值:19.5毫升、 28.0毫升,吸水率51.3%、51.6%,面团稳定时间1.8分钟、1.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495E.U、512E.U,延伸性121毫米、132 毫米,拉伸面积76.8平方厘米、89.8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弱筋小麦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4.9千克,比对照川麦42减产 1.0%;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9.3千克,比川麦42增产3.6%;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2.2千克,比 对照品种增产11.4%。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亩基本苗14~16万。2.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赤霉病、叶锈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汉中和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