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云南上江镇湾桥村科学种养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2013-04-11

  泸水县上江镇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历来是全县乃至全州的主要产粮区。近日,记者来到上江镇丙贡村湾桥村民小组,却见昔日种植水稻的水田已“摇身”变成了一座座排列整齐的蔬菜大棚,纵横交错的灌溉水渠和水泥田埂修到了每个大棚前,沿着3.5米宽的机耕路一直走过去,看到村民们正忙着在大棚里采摘番茄、黄瓜等时令蔬菜。

  在停放着一辆农用车的大棚前,记者见到了正在给黄瓜装箱上车的村民李树生。“我家的黄瓜香脆可口,六库市场可是供不应求呢!”李树生不无自豪地向记者说。在他的身后5米高、占地一亩的瓜棚内,从地膜中长出的瓜藤爬满排列整齐的“人”字形支架,藤上挂满了翠绿的黄瓜和鲜黄色的小花。

  李树生告诉记者,这批黄瓜是去年12月种下的,当初总共花了40天的时间育了700株苗,黄瓜成熟后,运到六库市场卖,平均下来每市斤可以卖到3元钱,到今年3月底,他已经收入9000多元了。他家还有四个大棚,种着番茄,虽然今年番茄价受市场、气候多方面的影响,每市斤只能卖4角钱,但因为温室里种的番茄质量高、卖相好,所以已经卖了8吨了,估计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把这批黄瓜和番茄采收完,最后能卖着2万多元不成问题。

  “这批蔬菜卖完后,我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种反季节蔬菜,算下来,种5年的谷子还不抵种一季的蔬菜”。李树生说,去年之前,他家都是以种水稻为主,一年下来,5亩水稻也就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

  “大棚里不仅可以种蔬菜,还能养鱼,成活率能比普通养殖提高好多倍。”在一旁的村民褚学军边说边领着记者到他家的大棚一探究竟。褚学军从1999年开始养鱼,是当地有名的养鱼大户,他家的鱼主要供往六库市场。记者看到,在他家12亩的鱼塘里,有草鱼、鲤鱼、罗非鱼等多种品种,褚学军把部分鱼塘罩上了大棚,为的是保持水温,加上供养循环设备和自动投喂机的帮助,鱼的成活率得到很大提高,年收入最高时能达到12万。

  “今年除了养鱼,我还租了2亩的大棚,用鱼塘的饲料残渣和鱼粪做肥料,蔬菜的收成肯定好。”褚学军信心满满地说。

  李树生和褚学军口中所说的温室大棚,是泸水县通过整合中央财政支持农业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建设的,为该县的湾桥蔬菜基地建设项目之一。泸水县湾桥蔬菜基地于2007年开工建设,目前,基地现有蔬菜育苗大棚4000平方米,正在兴建的标准化大棚有300亩。2012年至今年3月,基地共实现总产值750万元,平均亩产值15000元。

  泸水县农科局技术员波三林介绍,因丙贡村全年无霜且光照条件好,适宜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所以率先在该村推广标准化种植,但一开始推广蔬菜标准化建设时,却并没有得到村民支持,村民们世代都以种植水稻为主,他们一来是担心不懂技术种不好蔬菜,二来是担心蔬菜的销路。

  为了消除村民们的顾虑,县里不仅免费为村民们平整坡地、建设温室大棚,还派了技术指导员进入田间,手把手从选种、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大棚的管理和使用等一步步教村民技术。此外,还积极扶持该村建立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开拓市场。目前,湾桥基地已成立了三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番茄多是订单式销售,不仅可以满足六库市场的需求,还远销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

  “怎么利用大棚调整湿度、温度,每个棚种多少株苗,苗间距多大,都有技巧和规定,这样才能确保蔬菜长势好、产量高。正是有了这一套标准化的种植模式,湾桥村的大棚才效益可观。”波三林向记者介绍说,目前,湾桥蔬菜基地户均收入达3万元的有26户,户均收入达6万元的已有17户。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