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鸡粪年赚68万 规模养殖走循环

2013-05-17

  “我们这个养鸡合作社,样样都是宝,除了卖鸡、卖蛋赚钱外,如今,卖鸡粪一年也可以赚68万元……”5月1日,焉耆县北大渠乡十号渠村党支部书记、百万羽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裕基,一边热情地带记者参观养鸡场,一边诉说着从发展循环经济里尝到的甜头。

  养鸡养出名堂

  走进鸡舍,只见上下四层的鸡笼里安装了四条鸡蛋传送带和四条鸡粪传送带。工人只需在传送带末端将源源不断的鸡蛋拾到蛋托里,然后装箱就行了。而每间鸡舍的存栏蛋鸡多达30080羽,日均产蛋量达1.7吨,在这里像这样的标准化鸡舍一共有六栋。

  “如此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基地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面对记者的提问,田裕基感慨地说,20年前,十号渠村的部分农民靠养鸡赚了五六万元,顿时,村民们意识到,养鸡可以发家致富。于是,家家都在养鸡。可年底一算账,每家又都没挣多少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一家一户散养,没形成规模。鸡出栏时,大商贩嫌一家一户谈价、挨门挨户收鸡,既费时又费力;二是一旦遇到鸡瘟等传染病,大家各自为政,成本昂贵不说,且由于相互间信息不通、防疫不到位容易造成疫情扩散。大家逐渐意识到,只有联合成一个整体,一块儿开展防疫、一个声音对外销售,才能壮大养殖规模、快速致富。

  于是,由村党支部牵头,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银行的联动共建模式,蛋鸡养殖由1993年起步阶段的1户存栏2000羽,发展到现在30万羽规模,形成了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大户、大户带群众的良好格局,十号渠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明星村。

  养鸡业带出大市场

  养鸡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村民们意想不到的变化。根据巴州鸡蛋市场分析,每年对鸡蛋的需求量达18000吨,而全州60万羽的蛋鸡存栏,年供应量仅有12000吨左右,仍有6000吨的缺口。面对市场的需求,合作社吸纳了121户养殖户入社,并采取统一购鸡苗、统一购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禽蛋销售、统一协调资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2010年全村养殖实现产值4350万元,其中:销售鸡蛋实现产值3600万元,销售淘汰蛋鸡实现产值750万元。

  合作社不仅把村里分散的养殖户串起来扩大了饲养规模,还把市场“链”到了家门口;让养殖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无形中,也为十号渠的养殖行业带出了另外一个市场。

  拉长循环经济链

  一个好项目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是长远的,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点上。十号渠村养殖规模的扩大,把蛋鸡养殖推上了新台阶。目前,合作社已累计投入3000万元,建成项目区内办公室、道路、电力设施、2栋1000平方米的育雏舍、6栋标准化蛋鸡舍(3万羽/栋)、2栋1100平方米的孵化舍、4栋2200平方米的种鸡舍并投入使用,现养殖成蛋鸡18万羽,已建成一座总投资300万元的现代化饲料加工厂、消毒房1座。

  如此大规模的养殖,产生了日益增多的鸡粪。仅2012年,合作社没有进行任何精加工的鸡粪,就被来自库尔勒、若羌、和田、喀什等地的林果业种植户抢购一空,由鸡粪带来的利润就达68万元。

  “合作社年产鸡粪5840立方米,每年可加工有机肥2044吨,按目前每吨1800元的市场价计算,把鸡粪加工成有机肥就可增收367.9万元。今年,我们打算新建5个标准化鸡舍,并且投资180万元建肥料精加工生产线,将鸡链拉长,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田裕基满怀憧憬地说。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