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三农政策让他摇身“变”无公害蔬菜种植大户(图)

2013-06-21

  听说余江县马荃镇林溪汉溪村的吴友发,种出来的蔬菜,一到市场便被抢购一空,并且菜价还高于其他菜农。记者带着疑问走进吴友发的蔬菜基地探个究竟。

  在余江县庄稼源生态蔬果专业合作社的500多亩的田地里,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新鲜的蔬菜。记者见到吴友发时,他早已在菜地里指导农民工采收丝瓜、白菜……吴友发喜笑颜开地说:“我种的菜都是无公害蔬菜,不是我吹牛,只要是我种的蔬果,一上市就会被抢购一空。”徐恬陈斐文记者吴徐琦文/图

  A、返乡干起了老本行

  今年46岁的吴友发是土生土长的汉溪村人,和村里许多人一样,吴友发一开始并没有选择种地,而是外出务工。在外打工的11年里,吴友发什么事情都做过,多年在外打工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依然生活拮据。2005年一次机会,在福建省农科院打工,看到很多种植技术都适合老家这边,然后得知政府有惠农政策,于是他动起了回乡种蔬菜的念头。

  2006年,返乡的吴友发在自己家的山头上种植了50亩的蔬菜。别看现在蔬菜基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就在几年前,当吴友发决定返乡种蔬菜时,全村几乎没有一个人看好他,20来岁就外出打工,10多年都没摸过锄头,别人种菜都种在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地方,而吴友发却选在了别人都不愿种植的山头。

  “刚开始种植,没有资金,我四处去借;没有技术,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一边摸索一边学习着种;没有人手,就请来家里的亲戚朋友过来帮忙。当时基本每天的时间和心思都放在了地里。”吴友发感慨地说道,经过努力,那一年他种的蔬菜喜获丰收。这让辛苦了一年多的吴友发看到了希望。品尝着成功喜悦的同时,吴友发的头脑变得异常的冷静。他认识到,要想做好做大,只能增加规模,于是他开始租用村民的田地,因为村庄的独特地理环境,吴友发种植蔬菜都是用农家肥代替化肥,所以种植出来的蔬果不仅卖相好看,而且口感也特别好。

  喜欢种菜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是吴友发坚持种菜的理由,将无公害产业做大做强一直都是吴友发的心愿。

  2011年,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吴友发组织村民成立了余江县庄稼源生态蔬果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有60多位成员,种植面积也逐步由210亩增加到了500多亩。由合作社集中采购农资,集中销售,以提高整个蔬菜基地的抗风险能力。吴友发还经常组织合作社成员学习更多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加大投资,扩大种植面积,逐渐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力争成为一个“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今年,吴友发还承包了250多亩的家庭农场。

  B、让村民在家打工挣钱

  致富后的吴友发不忘村里人,为了带动村里的劳动力,从耕地播种、浇水施肥、搭架上藤、病虫防治到采摘收获等各个环节,吴友发都聘请工人,按每天每人男80元,女60元的人工费用,从种到收整个过程吴友发请来干活的临时工三十多人,长期工十多人,带动汉溪村的村民一起投入到无公害蔬菜种植中。

  “村里的妇女、老人大多是年纪比较大的,平时在家都是赌博打牌,也做不了重力苦力,但是能种菜和收菜,所以我专门请那些年纪稍大点的老人家,能做多少算多少。”吴友发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吴友发说,村里有300多户人家,除了部分外出经商外,大部分人仍以打工和务农为主。开办合作社开发荒地后,可利用村里闲置劳动力,促进村民增收,不要看现在一条条道路通到田间地头,一个个崭新的蔬菜基地整齐划一,在2006年期间,这里通往余江县城的路都泥泞不堪,运送一次蔬菜出去要花40多分钟,由于吴友发的蔬菜基地带动了这条路的建设,现在一辆辆车可以直接通往吴友发的蔬菜基地。

  C、让市民吃到便宜菜、放心菜

  吴友发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管理措施。

  “我们种植的无公害蔬菜基本都被周边的一些商户预定了。”自信的吴友发并不满足,他打算这两年还要办成两件事:一是在基地内建立引进一批蔬菜种植大户,形成连片种植规模;另一个是实行农超对接,把基地生产的蔬菜直接经过超市销售给市民,保证蔬菜安全、新鲜……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