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蔬菜基地打造特色产业链 大棚托起绿色致富梦

2013-07-11

  夏日的田野,给人无尽的希望。

  踏访平泉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处处呈现的是特色农业开发建园的火热场景,感受平泉坚持依靠特色农业撬动富民强县杠杆的热情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涨。

  除食用菌之外,设施菜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当为平泉绿色产业最靓的一抹。

  平泉是国家蔬菜生产基地县、河北省蔬菜生产大县,到目前,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15.1万亩,年产量99万吨,创产值16.2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6.7万亩,年产量67万吨,产值12.2亿元,已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位于平泉县东北部的榆树林子镇可谓该县“蔬菜生产第一镇”,无论从基地规模,市建建设、科技创新,还是组织化程度,探究这里蔬菜产业一路成长就可以缕清平泉蔬菜产业的发展脉络。

  从“草根产业”到“当家花旦” 小黄瓜挑起致富大梁

  榆树林子镇因暖棚蔬菜而扬名,这里的农民靠种植大棚黄瓜致富。

  走进榆树林子镇,公路两边一栋栋依次摆开的设施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形成壮观的百里长廊。在一些朝阳的山坡上,大棚已经“上了山”。据统计,该镇现有蔬菜大棚9600多个,总占地2.4万亩,棚均年纯收入6万元。

  设施菜产业达到现有规模,非一日之功。镇党委书记张会武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摆脱贫困,一些农户开始尝试建暖棚种菜,由于效益高于大田种植,农民积极性高涨。然而,随着产业的推进,在应用新技术、获取市场信息等方面,农民单打独斗在产业大潮中“呛水”无可避免。“要想穷,建大棚,要败家,建俩仨”,一度有不少菜农拆掉大棚重新种上庄稼。

  刚刚萌发这一“草根产业”的何去何从引起政府高度关注和深入思索:设施暖棚做蔬菜“生产车间”,屏蔽了自然气候对生产的不利影响,实现反季节、多季节生产,让农民吃饭不再“靠天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基于此,2000年,镇政府出台了激励引导、市场保障、技术引进、干部分包等多项产业护航机制,开始全力实施“蔬菜富民”工程。

  为推进设施暖棚的发展,平泉县政府更是“咬紧牙关”。县财政平均每年拿出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对新建棚农户进行补贴,并整合扶贫、水利、农业等各类专项资金,向蔬菜产业倾斜。对成方连片百亩以上园区,每亩补贴750元;对于需要流转土地的,乡镇政府帮助协调;资金不足向金融部门借贷的,政府贴息。

  正是政府做足了“服务”文章,设施暖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榆树林子镇还打破区域界线,在土地集中的平坦地带,实行跨乡镇、村组连片规划;在山坡地带,鼓励农民灵活开发,由点串线、由线连面,成片推进。在品种上,坚持规模中创特色,以黄瓜为主打,全镇近万个大棚90%以上是黄瓜。

  行走在田垄间,谈论在菜农中,小黄瓜让农民幸福生活渐行渐近。

  郑杖子村民刘立峰家里现有3个暖棚,年收入18万元。种黄瓜让他家里盖上了新房,添置了冰箱、电脑,还接通了互联网。“要在10年前,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家里几亩玉米,播种、耕作、收割‘三弯腰’,一年忙到头,再捣鼓也挣不了几个钱。”遥想当年,刘立峰感慨良多。

  郑杖子村是平泉县有名的设施菜生产专业村,全村现有大棚550个,户均1.5个。走进村内,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铺展开来,入户水泥街道平坦整洁,夹道垂柳迎风摇曳,村民住着宽敞明亮的新居,现代化家用电器应用尽有,不少人家还买上小轿车,小村庄再也找不到过去落后的旧模样。

  从“提篮小卖”到“政府搭台” 小市场成为致富大航母

  清晨5点,郑杖子村的棚间地头已是一派繁忙。三轮车、小货车穿梭着把刚采摘下的黄瓜送往镇上的蔬果交易市场。

  产业发展最初,榆树林子没有专业蔬菜市场,菜农们都是“自讨方便”。经过调研,2001年平泉县政府在榆树林子建起了蔬菜果品交易市场。该市场坐落于冀、辽、蒙三省交界,占地6.7万平方米,通过对外招商,吸引了全国各地100多家客商,为周边乡镇生产的蔬菜搭建了遍销全国的平台。

  走进市场内,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北井村的菜农张万祥正将黄瓜搬下农用车,过称验货后,收购商当场结清了菜款。 “原来卖菜骑着‘三蹦子’(三轮车)走村串巷,或者去附近村镇赶大集,每天心里七上八下。”张万祥说,“现在有了市场,我们只管按标准生产,销售没问题,菜农们‘心不累’,种菜变得简单、轻松。”

  辽宁客商祝学军从市场初建就在这里做蔬菜购销业务,现在,他平均以每天60吨的频率将蔬菜发往广东、福建等地。“这里收上来的菜品质有保障,发过去不用联系买家,很好销,价格每斤比其它地方还高出1—2毛。”祝学军说。

  “现在蔬菜行业内有一种谈论,说‘中国黄瓜看河北、河北黄瓜看平泉’,这样讲或许有点夸张,不过榆树林子冬季黄瓜价格确实主导全国。”榆树林子蔬果市场经理王凤虎介绍。

  近几年,全国很多地区因为蔬菜种植面积大、集中上市造成“烂市”现象时有发生,而在这里从未有过。“我们为入驻客商提供最优服务,除西藏、云南、海南等省,全国均有客商在此,我们要求同省份客商不超过2家,有效保证了市场的繁荣稳定。”王凤虎说。目前,该市场年成交额在15亿元以上,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双百’市场工程”、“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承德市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基地”。

  市场的繁荣,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市场内,有规模大小各异的农资销售点70多个、餐饮店30余家,这里变成了钢构、棚膜、草帘子、卷帘机等销售基地,年增加农村二、三产业产值近亿元。吸纳周边农民2000多人就业。

  到目前,平泉县先后建成了榆树林子蔬果批发市场、台头山蔬菜批发市场、南五十家子菌菜批发市场和平泉蔬菜批发市场4家专业蔬果菌交易市场,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

  从“粗放管理”到“品牌经营” “小草根”成为致富王牌

  如果说基地化生产让产业实现“扩容”,凸显了聚集效应,那么探究产业“增值”的背后,则是一张“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农业科技答卷。

  质量优良是平泉蔬菜遍销全国最大一张“王牌”。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如何保证来自不同农户、不同棚室蔬菜的生产质量?

  “关键是制度管理到位,标准落实到园。”平泉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孙景明介绍,为了保障蔬菜品质,全县蔬菜基地实行统一规格建棚、统一标准管理、统一技术服务,并且建立完善生产档案、产品检测、产地准出、质量监管等一系列管理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蔬菜安全生产。

  在产业发展中,该县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高密度防虫网、黄板诱蚜、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无公害生物综防技术20多项,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

  平泉县还出台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组织“抱团”出征,全县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60家,一个个合作社如同一座座金色的桥梁,连接起“小农户”与“大市场”,让平泉蔬菜产业在组织化形式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合作社加大与市场的对接,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全县注册了“辽河源”、“清水湾”等蔬菜品牌。榆树林子王海蔬菜合作社注册了“大地”商标,叫响“绿色、无公害”放心品牌,蔬菜产品打入了北京物美、新发地等首都高端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平泉蔬菜区域知名度和市场开拓力。

  榆树林子设施菜产业一路走来,已经成为平泉县一种镇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复制。平泉县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巩固和发展榆树林子、台头山等蔬菜基地的同时,重点向“平铁”、“平双”、“101”沿线的道虎沟、茅兰沟、平房、北五十家子等乡镇发展,蔬菜产业实现了遍地开花。

  “我们将以调结构转方式、促进蔬菜产业提档为主攻方向,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农超对接、品牌创建、合作社建设、政策落实和蔬菜安全监管,实现产业品种由低档向中高档转变、由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转变,最终实现建成‘三省交界一流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目标。”在谈到未来蔬菜产业发展,平泉县委书记董正国信心满怀。

  在平泉,依托设施菜让农民绿色致富梦想不再远,它正在绿野上飞翔……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