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河北保定高碑店3大学生村官联盟养生态猪

2013-07-25

  今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无奈让更多的天之骄子有些垂头丧气。怎样就业,如何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今天,我们推出几名大学生村官组团搞起土黑猪养殖的故事,记者深入采访,希望通过发起人杨凯的创业经历,带给依然彷徨在人生路口的大学生们些许启示。

  做过北漂出过国,怀揣“建个华西村”的梦想考上大学生村官

  7月16日,明媚阳光一扫连日阴霾。在高碑店梁家营镇梁北村,一大片玉米地中间,记者找到了大学生村官杨凯的猪场。一群黑猪在散养的场地内,或卧地打盹,或追逐打闹,或低头觅食。

  “白菜、西瓜、柿子、萝卜、白薯秧……别看这些猪长得不怎样,吃的可不错。”杨凯告诉记者,农大的教授要求他在中秋节前,一定要让土黑猪吃上窝瓜丝瓜。

  看着猪们撒欢,1982年出生的杨凯告诉记者,以前的他从来没想过有一天靠养猪过日子。

  “高中的时候我是体育生,高碑店的百米纪录至今还是我保持着。”靠着体育天赋考上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2006毕业的杨凯还拿到了北京联合大学的工程管理学士学位。“毕业后到印尼雅加达做期货,干了一年多后又到了北京,漂了一段时间,做健身教练、游泳教练……”

  北漂一段时间后,2008年,杨凯在父母的劝说下回到了家乡。“正赶上报考大学生村官,当时就觉得讲课人说得特别好,还举华西村吴仁宝的事迹,真有点热血澎湃,觉得要是能把村里治得跟华西村似的,得多牛啊……”带着这样的想法,杨凯考上了军城办事处龚辛庄村的大学生村官。

  “结果跟想象的完全两样,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天天就是收发文件,撰写材料甚至端茶倒水,接听电话这些事……有时想想,真不如接着在北京漂着。”有些迷茫的杨凯在2009年底的高中同学聚会上,碰上了农大同学,同学一席土黑猪的养殖让杨凯眼前一亮。

  土黑猪打出名头,俩村官被“吸引入伙儿”

  在生态养殖中,杨凯对鹿瑞麟言听计从。“有一次,鹿教授说龟背对猪生长有好处,我就放了100多只王八在猪场,结果全被猪给吃了。后来觉得成本太高,再也不敢了。”而这,也让杨凯的土黑猪质量得到认可。“最少养10个月才出栏,一般280斤以上,主要针对中秋和春节市场,我这点猪都是一抢而空。”2012年中秋、春节两次销售,杨凯的华北土黑猪在北京以及周边县市闯出了名头。

  在营销上,毕业于河北政法学院在东马营镇东四村当村官的郝杰,给了杨凯很大帮助。“我就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干这个专业对口。”1986年出生的郝杰告诉记者,他与杨凯同为2008年的大学生村官。“刚考上村官时培训,我俩一个宿舍,特别谈得来。后来他搞猪场,我觉得挺好,就和他一起弄。”

  此时,同在龚辛庄当村官跟杨凯一个宿舍的李鹏鹏也被吸引进来。1989年出生的李鹏鹏毕业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学专业,在2012年考上大学生村官。“我觉得杨凯特别能闯,再说大的框架他已经搭好了,跟着他搞心里有底。”在猪场,李鹏鹏主要负责法律问题、合同的制定及各种规章制度的设计。

  随着三人合力,猪场发展顺利,扩大规模也在进一步运作中。

  谋划大学生村官合作社,三种模式唱响未来发展

  在华北土黑猪打开市场同时,越来越多大学生村官表示要加入,杨凯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人受益。

  在河北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上,杨凯提出了创办大学生村官创业合作社的想法。“大学生村官群体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人才,法律、财务、营销等等,如果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抱团创业,一定会获得1+1>2的效应。”

  而今,已经有大学生村官跟杨凯商讨可行合作方案。“涿州的大学生村官也来我这里参观,其中一个还开个一个分场。”

  在杨凯看来,大学生村官都不容易,如何抱团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发展,为村民趟出一条致富的河,值得深思。他最新的想法是,为便于管理,成立大学生村官党支部,将高碑店13个乡镇办事处的大学生村官拧成一股绳,统筹管理这些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村官。

  不过,他最担心的就是质量问题,林子大了不好管,可不能让人把自己的品牌砸喽。

  带着“不老实呆着了”评语,杨凯开始了创业之旅

  2010年春节,杨凯到北京考察黑猪市场。“北京首农集团养的北京黑猪,当时卖到168一斤。”

  决定养黑猪的杨凯拜访了河北农大教授、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畜牧研究员鹿瑞麟,谈了自己的创业理想,鹿教授深受感染,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华北土黑猪养殖技术,并组织人员做了一份2万字的可行性报告:项目总投资200万元,采用现代科技生态养猪技术,利用中草药新技术调控生猪生产的全过程,圈养加散养,到第三年达到出栏华北土黑猪1万头的规模。

  当杨凯将这份报告递到龚辛庄村村支书闫少华手中时,60岁的闫少华反应是:“小孩,胆挺大,不老实呆着了。”

  带着村里的支持和怀疑,杨凯找好了3亩多地,在2010年底干了起来。“当时引进了18头母猪,用菌丝发酵床技术生态养殖,当年产了80多头小猪。”经历初始养猪的艰辛,2011年春节,杨凯卖掉了第一批猪。“20头,40块钱一斤,一共卖了30多万。那时候没经验,第一次卖的时候,逮了一天,愣是没逮到一只猪。”

  然而,由于龚辛庄地处高碑店市水源地,并且3亩地太小,感到发展受限的杨凯,2012年5月,将猪场搬到了如今的梁家营镇梁北村,这里是京南保北最大的生猪集散地。

  为租下40多亩地建猪棚,杨凯抵押了3处房产。此时,和他同批的许多村官考取了公务员、事业单位,杨凯的父母原也希望他走这条路,可杨凯不为所动。

微信扫一扫:让您“鲜”声夺人,抢占先机,引领农业新风尚!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