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谁来种地?未来的地怎么种?

2014-03-08

  金华晚报讯(记者潘逸 黄晓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一直是金华的优势所在。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大课题:未来谁来种地?未来的地应该怎么种?

  农业要发展规模经营、要增加科技含量、要更具特色……“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农业发展高度关注,纷纷建言献策。

  规模:散户农民要走向“家庭农场”

  以前都说农民靠天吃饭,气候、灾害、疾病等自然因素对农业效益影响很大。如今,随着农产品流通加快,价格信息、销售渠道等因素也逐渐开始左右农民的“钱袋子”。然而,这些因素,对于只有一亩三分地的散户农民来说,难以承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大农户”是农业发展大势所趋。

  “我市种植养殖大户所占比重仅为6%,农户承包经营的耕地规模平均不足5亩,农地的规模化提升水平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造成产出低下,效益不高。”民进金华市委员会建议,要鼓励大农区建设,因地制宜推行乡镇区划合并。

  民盟金华市委员会建议,在新形势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应以发展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增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积极促进我市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人大代表潘兰兰建议,市政府应出台“家庭农场”有关政策,在资金、科技、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支持,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问题。

  技术:传统农业要走向“科技农业”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的科技化,只有加大农业的科技含量,才能获得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目前,我市农科院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600多家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中位居第33名,成为浙中西地区科技进步的领头雁。不过,我市当前农业科研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技术人员老龄化的弊端。

  “兰溪市种植业编制数是328名,目前在编只有220人;全市现有148名乡镇农技员中,55岁以上占32.4%,而35岁以下只占12%。”市政协委员严秋林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为了缓解这一症状,他建议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破解农技人员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打造一站式高效便捷为农服务。

  去年11月,金华农业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多种途径统计,有效调查结果只有113人,大半是大专学历。针对这种情况,市人大代表施金仙呼吁,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回归乡村,这关系到谁来种地的问题,也将无形中提高未来农业的科技含量。她提出,具体应该创建大学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和发展大学毕业生为现代农业创业主体;提供创业融资、土地流转等政策支持。

  创意:农业也可以打出文化牌

  “周末到农村去走走。”现在,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多样性休闲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融入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思想理念。几年前,“农家乐”旅游就已经成为众多乡村争先上马的项目。不过,在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盲目建设、定位不明、品位不高、特色不浓等弊端。

  “如果农业旅游就是钓钓鱼、吃吃饭、打打牌,这样是低层次的。”市政协委员卢淑芳建议,要树立起生态理念,提升环境质量,在游客体验上下功夫,注重休闲农业的农业资源与环境设计、游客体验的活动设计和农村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设计。不仅仅有观光功能,还能学到风俗知识,实现养生目的。将休闲农业的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休闲养生优势转化为农业的经济优势。

  在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金东区代表团的分组审议中,记者获悉,目前该区有关方面正在对一个农业文化产业园的项目进行考察、接洽。如果传统农业的效益低,农田常常会被抛荒,但通过这个项目的整合,农业将作为文化来经营,这片土地不仅会产生农业的收入,还会收获文化的附加值。传统的农业发展思维和理念将产生巨大的变化。#p#分页标题#e#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