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托起农民致富梦

张金荣2014-03-08

  ——陕西省渭南市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纪实

  渭南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 东大门”。这里山河锦绣,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是陕西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陕西粮仓”和“ 陕西棉库”之称。全市粮食产量占全省总量的1/4,棉花产量占全省的3/4,果菜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4,是我国西部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

  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市,怎样才能解决好地怎么种的问题?怎样才能打破传统农业桎梏,迅速鼓起农村群众的钱袋子?怎样让高效生态安全成为渭南农业的鲜明标志?怎样尽快实现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渭南的决策者和全市农业人一直在苦苦探索、努力破题。

  近年来,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陕西东大门建设为契机,精心组织实施“三优一特”工程(优质粮食、畜产品、林产品,特色农产品),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挖掘土地潜力,全面激活农业活力,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努力实现渭南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农业梦。

  如今在秦东大地这片热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号角异常嘹亮。粮食产量连年稳定持续增长,2013年在大旱之年仍然获得较好收成。在继续占据“陕西粮仓”地位的同时,一座座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目前该市现代农业园区已发展到316个,园区总面积达到62.3万亩,产值实现85万元。一个个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骨干产业正在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的各个市场元素也正在组合、发力, 现代农业、品牌农业发展风生水起,步入沃野流金的佳境,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65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63元,腰包也不断鼓了起来……渭南市的决策者和全市农业人依靠科技和勤劳智慧,真抓实干,廉洁高效,将一个个辉煌写在了渭南的农业跨越发展的坐标上。

  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 多措并举

  粮食产量连年增加 实现“十连丰”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全局,事关社会稳定。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通过实施良种补贴项目推动种子统繁统供,抓好小麦高产创建、做好病虫害防治、推广地膜玉米种植……使全市粮食总产从2008年的228 万吨增长到2012年 293.89万吨,总产稳居全省第一,2013年在大旱之年粮食依然喜获丰收,总产211.2万吨,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实现“十连丰”。这,是渭南农业发展中的又一次跨越。

  面对耕地面积刚性减少,人口刚性增加的实际情况,如何更有效地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成了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关键。而良种是农业现代科技的重要载体,是粮食增产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为此,渭南始终坚持在全市范围扎实推行小麦良种统供,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更好做好良种统供工作,该市不断加大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力度,努力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充分调动农民应用良种的积极性,以小偃22、西农9871、西农889、西农979、晋麦47、晋麦54为主推品种,改变了大田小麦用种多乱杂的局面,从源头上确保小麦稳产高产。

  作为陕西省唯一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市,为将良种统供做得更好,近年来渭南市坚持不折不扣地实施良种补贴项目,最大限度地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和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地推行了“一折通”和统一供种有机结合的补贴方式,小麦统一供种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良种化,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稳定粮食生产,高产创建也是渭南的重要抓手之一。蒲城县是陕西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省小麦主产区之一。2012年,蒲城县小麦种植95.0万亩,平均亩产326公斤,最高田块亩产达650公斤,单产较上年增产17.9%。“科学管理,一年比一年收得多!”荆姚镇宣化村高产创建示范田的负责人党新胜激动地说。这只是渭南市以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集成应用粮食丰产技术的成功范例之一。

  近年来,按照陕西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渭南积极开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仅2012年,该市就建成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和百亩核心攻关田总计40 个,其中水地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分别为527.6公斤、573.3公斤;春夏播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分别为 818.1公斤、629.2公斤;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分别为876.0公斤、698.2公斤。小麦、玉米均达到了农业部的高产创建目标要求。#p#分页标题#e#

  粮食病虫害的有效防控,也是渭南粮食增收的重要保障。为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该市每年都坚持制定病虫害防治预案,做到提早测控预报,发生时高度重视,周密安排部署,全力以赴防控。仅2012年,该市共召开各类现场会105次,举办培训会(班)230余场次,媒体宣传240多次,发放防控技术“明白纸”34 万多份,张贴公告、横幅、标语等1.2万余份,下派农业干部1500余名,累计发放吸浆虫防治药剂455.27万吨,防治吸浆虫390万亩次。

  为了确保秋粮稳定增产,该市还坚持推广种植地膜玉米,并提出了以渭北六县为主,每年在全市推广种植100万亩地膜玉米的目标,并以此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2012年,仅地膜玉米一项,总产达52万吨。#p#副标题#e#

  以调整结构为抓手 突出优势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风生水起 从业农户收入万元以上

  渭南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中心城市变革步伐不断加快,但传统农业特色仍十分明显,农业抗风险能力差。和很多兄弟城市一样,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模式与途径,也是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9年以来,渭南经过认真实际调研,认为要打破传统农业桎梏,必须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而要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是突破口,示范园区是重要抓手。他们这样总结了现代农业和示范园区。所谓现代农业,就是农民创造的一种可控生产的现代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界限,产业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数倍到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就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工厂化、车间化的重要载体,是政府整合农村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管理、信息、服务等资源,实现农业产业聚集,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的重要平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领传统农业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极。

  基于这样的认识,该市的决策者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紧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千方百计加快优势产业聚集。按照他们的话说,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就必须从渭南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步伐,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具体来说,就是要以调整农业结构为抓手,按照渭南的资源禀赋,科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龙头企业及合作社为抓手,科学构建现代农业组织体系;以日光温室大棚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以农村沼气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农家乐为抓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打力提高农民收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科学构建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要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重要载体和抓手。2009年,渭南在陕西省率先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积极开始付诸实施。按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推进、工业化带动的思路,不断加大建设力度,推动现代农业在秦东大地大踏步前进。

  ——制定完善园区规划,明确园区发展方向。围绕渭南市委提出的“四区”建设总体目标,坚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环境有效保护两个核心,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该市出台了《渭南市现代农业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市农业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提出按照拓展农业功能,强化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要求,抓好产业化配套规划,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扶持指导园区发展,提升园区竞争力。在全市现代农业园区推行出自渭南、名扬全国、中省肯定、群众欢迎的 “大荔模式”农技服务,不断延伸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帮助园区与中省农业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逐步推行科技入园区,特派员、专家结对帮扶活动,利用他们的技术力量,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优先在园区推广应用,提高园区效益。按照市场对农产品绿色环保的质量要求,积极注册商标、开展质量认证,打造园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培育现代经营主体,增加园区经济效益。该市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始终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工作重点,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转变。对于落户园区的企业,除了享受到中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外,对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社会影响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在符合国家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实行“一企一策”,给予更优惠的待遇。支持园区内农户作为主体参与园区建设,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使更多的土地集中于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中,以利于实行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p#分页标题#e#

  ——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促进园区良性发展。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成熟经验,运用工业化理念与机制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政府启动核心区路、桥、河、绿化、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管理处负责开发建设和公共管理,负责招商引资。园区所在地的行政建制、土地所有权仍属原有镇村,农民照常生产生活。项目建设及相关的生产设备、设施则由入驻企业自行投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不背包袱,企业和农民得到实惠。

  如今,渭南现代农业园区已发展到316个,其中省级28个,市级95个,园区总面积达到62.3万亩,产值实现85万元,面积规模均居全省前列,园区从业农户收入达万元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而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农业组织体制不断创新,该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094个,其中国家优秀示范社7个、省级百强社61个、市级重点示范社71个,入社成员25.8万户,注册资金83亿元;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34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88家,市级253家。龙头企业从数量和规模上,均居陕西省第一。目前渭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果汁加工基地,西北最大的商品粮加工基地,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仓储、运输、包装、餐饮、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全市龙头企业年实现产值135亿元,带动实现各类产值300多亿元,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0万人次以上,人均可增收4000元以上。

  以品牌农业为新的突破口 做强产业

  协调兼顾高产高效推进 资源生态永续利用

  农业产业化,是渭南农业发展的传统优势项目。渭南依托强有力的原料生产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实现由“大粮仓”向“大厨房”的转变,年加工粮食占全年总产的80%,加工果菜占总产的90%,目前全市共有标准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5家,可加工各类农产品250多万吨。

  同时,渭南以市场营销为主,想法设法促进瓜果菜的储存销售,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100多个,年销售额在40亿元以上,果菜仓储企业130多家,库容量过亿吨,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客商来渭南市营销瓜果菜,年外销瓜果菜300吨多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渭南在探索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工程中,始终把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作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推广“果—畜-沼”、“菜—畜-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30多万亩,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引进推广喷灌、渗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50多万亩,促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0多万亩,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能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20多万亩次,加速了设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施杀虫灯、防虫网、诱虫板等农作物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反光膜技术50多万亩,提高了农作物产品品质……

  品牌农业是渭南市农业工作的又一个新亮点,也是渭南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效益的又一重大举措。

  第二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主题是“现代农业创造美好生活”,在此主题基础上,渭南市代表团又新增了“品牌农业”的主题,突出品牌农业建设理念和区域特色。展区两旁,由各区县组成的10个参展分团特别亮点纷呈:“白水苹果,亿万人的口福”, “合阳红提,红了田园红了生活” ,“华县蔬菜,绿色营养丰富城乡餐桌”……展台上,紫的葡萄,黄的酥梨,一米高的大葱、莲藕,甜美的冬枣,诱人的黑猪肉,引来参观者阵阵赞叹。

  农业发展靠的是优势,农业的优势靠的是特色,特色农业靠的是品牌。在农业园区发展风生水起、园区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当口,渭南又把品牌农业提上了议事日程,认为品牌农业是渭南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标志,是渭南实现农业大市向强市转变的重要抓手,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就是渭南的眼光。

  渭南市委、市政府认为,发展品牌农业,标准化是前提和基础,载体是标准园区建设;质量安全是品牌农业的保证,而确保质量安全的载体是抓三品一标认证,即: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生产地理标志命名产品;开拓占领市场是关键,品牌好不好,市场认不认可是刚性的检验标准,增加效益提高收益是目的。#p#分页标题#e#

  发展品牌农业,政府要发挥组织指导推动作用,不能靠企业靠社会放任自流。渭南发展品牌农业抓什么?该市总结为三完善五统一两加强。三完善即:完善渭南农产品的标准综合体;完善知名商标体系;完善地理标志命名的保护区以保护高端产品。五统一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广告宣传、统一门店经营。特别是统一包装和广告宣传 (包装: 企业商标、产地等)。两加强则指加强农产品基地认证,加强农业品牌建设。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目前该市已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50万亩,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国家级驰名商标4个,省级驰名商标30多个,形成了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富平柿饼、大荔冬枣、临渭葡萄、华县蔬菜等一批省内外知名农产品品牌,其中白水苹果已经出口至东南亚,成为渭南市出口创汇的排头兵。

  品牌农业的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渭南农产品的知名度,还从客观上将生态的理念更好地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使渭南的农业发展更加高效高产、更加绿色生态。#p#副标题#e#

  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 加强监管

  下工夫把好农产品安全关 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形成从田间道餐桌全过程的无缝监管。”渭南市的主管领导这样说。

  对于农产品安全问题,渭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也有着深刻的认识。首先,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度高、燃点低;其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环节多、任务重、难度大;第三,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晚,监管能力、基础设施、监管手段比较薄弱。作为农业大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尤为重要。

  因此,近年来,为切实转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渭南市积极推进改革,始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一是全局意识。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监管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底线思维意识。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是不能突破的底线;三是增强短板制约意识:清楚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农业部门的短板,对农业工作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殊重要性。

  认识到位了,思想理清了,撸起袖子真抓实干才是根本。工作中积极争取到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执法大队3个机构,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机构,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同时制定出台了《渭南市农药管理办法》,《渭南市瓜果菜农药使用目录》,并在瓜果菜生产基地设立了农药使用标示牌,与各农资经销企业和农业园区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和责任书,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为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和时代要求相适应,渭南还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一把手”工程,要求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全力以赴抓,动真碰硬,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同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列入各级政府全年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最严密的考核保障监管到位,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监管责任和各项监管工作努力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农业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渭南农产品质量安全。

  具体来说,就是把好环境安全、生产过程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流通环节安全“四关”。

  在严把环境安全关上,以积极开展以治地、治水、治污为主要内容的“三治”工作,重点推动制定农产品产地污染防治与保护规划,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与方法,发展生态农业,并且禁止在禁止生产区生产、采集食用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严把生产过程安全关方面,以积极开展以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为主要内容的“三控”工作,加强对生产者生产行为进行监管,督促其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做好使用记录,并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规定,严禁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禁限用农药及非法添加剂;#p#分页标题#e#

  同时,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在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净化、农业投入品使用规范化、生产过程记录档案制度化、质量控制全程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登记,扩大认证农产品面积,带动农业实现标准化。

  在严把流通环节安全关上,以重点加强对农产品收购、储藏、运输企业的日常监管,建立进货查验制度,严格依法执行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验检测,禁止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建立质量安全召回制度,对销售不合格农产品要依法进行召回,坚决杜绝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利用互联网、二维码等现代技术,建立追溯制度,努力做到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

  此外,渭南市还积极开展了农产品生产环境专项整治、农产品生产过程专项整治及以高毒农药为重点的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等,出重拳、下猛药、严厉打击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犯罪行为,为让群众吃上放心食品、安全食品奉献着自己的孜孜以求。

  以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为契机 紧抓机遇

  促使农民收入连年增加 增速居全省前列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重视农业,就是重视民生的根本,农业能否增效,农民群众的提钱袋子鼓不鼓,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福祉,关系到农业人工作的成败。

  面对全市农民基数大,农民增收难度大的不利局面,渭南始终坚持调整结构,做强产业,大力提高农业产值。他们根据渭南资源禀赋,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粮食生产上,着力发展秋粮生产,使秋粮产量在全年粮食总产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从2009年起,秋粮产量首次超过夏粮;在果业生产上,以发展有机果品为目标,以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手段,以推广 “四大技术”为支撑,围绕“果业提质增效工程”目标,调整优化果业布局和品种结构,狠抓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建立现代果业体系。据统计,2013年渭南全市水果总面积达260.4万亩,比上年增加11.6万亩,增长4.67%,水果产量283.1万吨,比上年增加1.1万吨,增长0.38%;在蔬菜产业上,以日光温室大棚栽培为重点,加快推广标准化生产,调优结构、提高品质、突破流通、增加效益。重点建设以大荔、华县、富平等为重点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以大荔、蒲城、华县、富平等为重点的拱棚西甜瓜生产基地。2013年渭南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13.4万亩,比上年增长1.96%;产量达到225.0万吨,同比增长5.0%。瓜类面积达到52.7万亩,同比增长11.87%;瓜类产量达130.99万吨,同比增长11.39%。#p#副标题#e#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渭南市紧抓机遇,积极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补贴,全市农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

  ——抓住农产品价格上涨机遇,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农业结构调整是近年来渭南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做法,面对耕地面积减少带来的压力,该市在确保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粮食面积,扩大瓜果菜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2013年,在大旱之年全市粮食喜获丰收,农业增加值达到202.4亿元,现价增长12.2%,瓜果蔬菜产量增加,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加之农畜产品价格回升等因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

  ——抓住工价上涨机遇,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为突破口,积极培养现代农业实用人才,确保土地流转农民优先务工,让他们不离土不离乡实现就业,优先获得农业劳动工资性收入;以“阳光工程”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外出打工或自主创业本领,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2013年全市共转移就业人数130.3万人,创造劳务经济收入1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抓住城镇化发展机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紧抓陕西东大门建设和城镇化的机遇,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土地股份化、股份资本化,让农民享有稳定的、长期的土地收益回报,稳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抓住强农惠农政策机遇,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补贴,指导督促各级政府坚决把中央和惠农政策、补贴落到实处,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p#分页标题#e#

  从2008年到2012年,渭南农民人均收入从2976元增长到6602元,增长了18.5%,增速列全省第二;2013年该市农村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统计结果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65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63元,同比增长14.6%,高出全省1.8%。

  农村的面貌变了,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沉了,生活条件好了,笑意越来越浓了……

  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静下心来抓没有多少财税贡献的农业,这就是渭南的远见。如今在秦东大地,春天果园里一望无际的繁花让人沉浸的海洋;夏天田野里滚滚麦浪昭示这新一季丰收的希望;秋天果园里累累硕果将果农的笑摇曳得更甜更美;冬天温室内鲜嫩的蔬菜承载着农户增收致富更多的梦想。

  这不是一幅简单的风景画,而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进军现代农业强市的实践报告。

  渭南的决策者和全市农业人并没有满足于既有成绩,他们还在努力树品牌、强基地、壮产业,在创新思维指导下频频打出组合拳,全市农业经济也正瞄准新的目标,蓄势高飞。(作者系渭南市农业局局长 张金荣)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