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结对子”结出“致富果”

未署名2015-04-20

  近日,站在罗江县鄢家镇星光村的最高点向下看去,两千亩柚子树布满了浅丘。“等到了月底,柚子花就会漫山遍野地开了。”星光村村支书周华说。

  星光村一直有种植柚子、柑橘、梨子等水果的传统,但在最近一两年才形成规模。而借着柚子产业的发展,星光村的贫困户从2013年的85户减少到去年的41户。周华说,这些变化,都与一位叫刘复东的种果树能手有关。

  刘复东,是罗江县去年建立的一农村实用人才库中的一员。按照全县特色产业布局和规模,这支近60人、深谙田间技能的“土专家”,被分成翠冠梨、贵妃枣、薄壳核桃、精细蔬菜、青花椒、特色养殖等多个产业人才库,并与相应产业所在的贫困村、户结对子,指导和帮助贫困户学习农业技术,最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要“富口袋” 先“富脑袋”

  “贫困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人才,导致扶贫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较弱。”罗江县扶贫办副主任肖锐告诉记者,县里的扶贫项目不少,但村民们缺技术,一些项目匆匆上马后又只得匆匆下马,最终没有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金饭碗”。

  星光村6组的贫困户赵明光就是一例,看到大家都在种果树,赵明光一家也把自己承包的一亩四分地种上了苹果,但每年仅有3000元收入,和种粮食相差无几。“看见有的人家里靠着果树能年收过万,只能羡慕。”

  赵明光的苦恼不是个案。鄢家镇种植有蜜柚、核桃、桃子、梨等各类水果,但种植水平却一直参差不齐。“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外面去务工了,留下来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他们的学习能力偏弱,即使我们为乡亲们做定期辅导,但他们还是很难摸透种果树的技巧。”周华告诉记者,产业发展不起来,问题的关键就出在“人”上。

  如何解决“人”的问题?去年,罗江县对现有的农村人才年龄、知识结构、技术职称、从事行业、特长等方面信息进行全面摸底,按照全县特色产业布局和规模,分类组建了翠冠梨、贵妃枣、薄壳核桃、精细蔬菜、青花椒、特色养殖等产业农村实用人才库,为贫困户提供致富“辅导”。

  种了20多年果树的刘复东,是鄢家镇的种植大户,也是附近村民公认的“种植能手”。考虑到苹果树容易生虫,以赵明光的身体条件看并不适宜,刘复东建议他改种梨树,“刘老师每周至少都会来两次,挂果的时候甚至会来五六次,在刘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慢慢上道了。”赵明光说,去年收入了9000余元,今年他准备继续种梨树,还打算分包一部分果树给邻组的乡亲,大家一起致富。

  “土专家”也要考绩效

  刘复东关心的不光是赵明光。除了定期去赵家看看外,他还印了名片分发给果农们,遇到技术问题可以随时跟他打电话,为了腾出更多时间传经送宝,他甚至经常把自家果园交给工人打理。

  刘复东很积极,除了做事情的成就感外,更源自罗江县农村实用人才库的动态管理制度。“我们将结合人才监督考核办法,按照产业分类及时掌握和更新库内人才作用发挥情况及效果,对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技术支持不到位、项目验收考核不合格等情况的人员,每年定期予以淘汰。”肖锐告诉记者,贫困村还将按照发展的产业与农村实用人才签订合同,安排3到5万元专项经费作为人才培训服务费用,按年度考核发放,提高农村实用人才服务贫困户的积极性。

  除了现有的实用人才,罗江已经开始着手培养未来的人才。“全县通过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完成对6912户贫困户的一一识别,将为他们量体裁衣制定脱贫措施。”肖锐说,要完成这一目标,扶贫人才的缺口还很大。

  为此,一个“名师帮带工程”的人才培训计划已经上马,刘复东成为罗江县的首批名师之一,他手下的4个徒弟中,有2个都是大学生。肖锐告诉记者,罗江将根据未来产业培育及发展状况,及时将培养成熟的农村实用人才按相关程序吸纳入库。

打赏
0相关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