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五常大米新观察:中国农产品牌成长的烦恼

2015-05-31

  

  ▲2015年1月8日,五常大米一加工企业内,工作人员在运送大米。

  

  ▲一家五常大米加工企业的厂房上的宣传条幅。

  

  ▲2015年1月8日,一位商家在店铺内挂出新米上市的招牌。

  

  ▲这是五常市一店铺内展示出售的五常大米。

  本组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本期调查领衔:刘荒 现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副总编辑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五常大米因被誉为粮中翘楚而备受关注。但近年来,“掺假”“天价”“副市长暗访险被打”等围绕五常大米的话题不断,公众争议不绝。作为我国优质农产品,五常大米究竟有着怎样的现状?又面临着怎样的根本性问题?新华社记者经过数月采访发现,深陷品牌危机之中的五常大米,与众多优质农产品一样“身世坎坷”:不仅屡遭假冒伪劣产品的外部侵权干扰,也深受品牌运用不当造成价值贬值的冲击,究其根源则是农产品市场环境混乱失序的结,无疑折射出我国品牌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局。

  领衔记者刘荒、记者程子龙

  五常大米,是中国优质农产品的代表。在整个五常大米的产业链条上,从不缺乏围绕利润的市场争夺。当年的天价大米,农民虽然没有获得高额利润,却悄然萌发了进军市场的念头;昔日的违约订单,企业虽然依旧签订收购合同,却纷纷不惜重金自建水稻种植基地。各地市场销售的五常大米,价格百种,质量难辨,在种种乱象的背后,政府的监管和作为在哪里?

  稻农:直接卖给米企利润太薄,大家抱团直接入市

  早在去年秋收时节,记者就来到了五常市的田间地头。中温带大陆气候初寒还暖,阳光照在身上舒适而有精神。一条由北向南纵贯五常市全境的公路两旁,是秋收的繁忙景象。

  杜家镇樊家屯的朴老汉,正和左邻右舍一起在给自己家的水稻脱粒。见记者来,他停下手,教给记者怎样识别米质好坏。记者依照老汉所说,抓了几粒水稻放在手心,双手合力一碾稻壳就脱落了,一股淳厚的香味沁人心脾。“这是纯正的稻花香2号,年景好,稻质也好,明年春天都能用来当稻种浸种育苗。”朴老汉说。

  2014年,五常市全境200多万亩水稻喜获丰收,其中150万亩国家级示范区水稻更是添喜。按五常市政府部门的说法,五常稻农的水稻平均每市斤卖到2.00元左右,比其他水稻的市场价1.60元多卖4角钱。那么每年全部150万吨水稻将给稻农带来逾10亿元的增收。

  但这种说法稻农并不完全认同。民乐乡汉泡子村稻农高彬说,“稻花香”种植成本高,产量偏低,这两项就把利润拉下来了。他算账说,现在每亩稻种植成本至少2000元,按亩高产1500斤,每市斤卖1.5元的高价计算,每亩毛利润才3750元,除去成本,纯利润也仅为1750元。一户10亩地的话,年收入还不到2万块钱。

  “种稻不能致富么?”记者问。“能活着!”高彬答。高彬的女婿岳北星指着断了膝的裤子说,光靠种稻根本发不了家。

  如果每斤稻能多卖5分钱,有的稻农就不可以不按订单将稻子卖给签约企业了。“谁不想多卖几个钱?”多位稻农向记者诉苦:多年来,企业用订单控制稻农,订单上多是对稻农的苛刻约束,在一位稻农给记者提供的某企业订单上,有多处“乙方必须”的字样。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