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探访毕节留守儿童:有学生每天走几个小时上学

2015-10-09

 探访贵州毕节留守儿童:有学生每天走几个小时上学

    8月4日,毕节,纳雍县勺窝乡中心村两名留守姐弟被发现在家中遇害,分别是家中15岁的二姐张某钰、12岁的弟弟张某海。

  6月9日,毕节,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喝农药中毒身亡。

  3年前的2012年11月19日,同样是毕节,5名留守儿童被发现在垃圾箱生火取暖时闷死。

  ……

  “毕节,又是毕节!”

  为何毕节这片土地上不断发生留守儿童的悲剧?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北大法学院研究生余礼请决定带领他的团队去一趟毕节。

  在地图上测算,从北京大学到毕节的直线距离有2335.7公里。

  北京西到贵阳,硬卧,26小时;

  贵阳到草海,硬座,6小时;

  草海到迤那,无座,1小时;

  迤那到牛棚,小巴车,30分钟;

  牛棚到营山小学,小巴车,30分钟。

  花费36个小时,转了4趟车,行程2600公里,余礼请组织的“润知计划公益行”一行10名北京大学的学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牛棚镇营山村,这是一个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深处的小村子。

  有的学生,每天要走几个小时山路到学校 

  此行数千里,除了调研留守儿童生存状况,这些志愿者的另一目的是要给营山小学的学生建一个“图书馆”。

  余礼请的旁边总是有一位“军师”——北大考古系研究生胡文怡,她负责这次贵州行的策划和组织工作,这位戴着黑框大眼镜、梳着两个小辫子的女孩从外表看,还像个稚气未脱、古灵精怪的小丫头。

  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记者得知此行要建的图书馆是他们建的第七个,也是距离北京最远的一个。

  “这次行程光所有人员的路费加起来就要1万多元,是我们最奢侈的一次。”带过4次团的项目成员、北大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丘金海对花“公家”的钱,显得很吝啬。

  以往的几次出团,无论是去河北秦皇岛、河南,还是去陕西榆林或富平,他们都是坐硬座往返,住的都是学生宿舍。

  抵达牛棚的第二天清晨6点半。

  浓浓的晨雾慢慢散开,沉睡的牛棚镇渐渐苏醒,志愿者借宿旅社的老板、老板娘和服务员开始忙活起来,旅社旁边的羊肉粉店铺飘出一阵阵夹着香味的蒸汽,路上几名学生背着书包向不远处的牛棚镇中心小学走去。

  志愿者一行吃过早餐,从旅社出发,沿着牛棚镇修往各村的盘山公路,行驶不到半个小时,汽车停在了一个山脚处。

  “这就是学校。”给我们当司机的营山小学校长岳恒说。

  眼前的这所学校没有围墙、没有传达室,操场上、教学楼的走廊上站满了面带羞涩表情的学生。

  岳恒介绍,这所位于海拔2300多米高原上的小学,全校现有学生396人,教师共17人。严重失衡的师生比,导致一个教师往往会兼授数门课程。

  学校四面环山,交通闭塞,许多学生每天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有的学生,早上4点多就要从家里出发。”

  恰逢课间,看到一伙陌生的面孔来到学校,孩子们纷纷好奇地跑来围观,但却又不敢走上前来。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