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山西:让扶贫之路精准顺畅

吴晋斌 马玉2016-12-26

  不久前,务农半辈子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麻地会乡大西沟村村民马连保,没掏一分钱成了大象生猪养殖基地的股东,每年不仅享受保底分红,还有了基地打工的工资收入。马连保说,村里来了帮扶干部,有了企业,让他有了脱贫的信心。

  干部帮扶、企业进村、产业带动成了像大西沟村一样的山西众多贫困村的标配,也是山西汇聚政策、人才、资本等力量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底在河北省阜平县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提出,“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两个重中之重下,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山区的山西作出研判,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干部的责任感提升老乡的获得感、以帮扶的精准度提高老乡的满意度、以攻坚的创新力支撑老乡的脱贫力,让扶贫之路精准顺畅,推动农业提档升级。

  以干部的责任感提升老乡的获得感

  “核桃要换优良品种、成立专业合作社……”看着村民代表聚在村委会办公室你一言我一语地为致富献计献策,石楼县灵泉镇胡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康年兵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气和底气。

  这样的场景源于“第一书记”任瑞平。他实施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和书记包联主任、“两委”成员包联两名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各包联十几户不等农户的包联制度,让村民和村委会党支部想到一起,力使到一起。

  山西是全国脱贫攻坚工作重点省份。全省119个县区,贫困县占到将近一半;2.8万个行政村,贫困村就有7993个。去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78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3.2%。

  贫困地区,贫在无资源,困在无人引。2015年,山西从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中选派了9000多名农村“第一书记”定点扶贫,解决村里“软、散、乱、穷”等问题。

  2016年下半年,履新山西不久的省委书记骆惠宁和省长楼阳生分别选择了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县作为联系点。同时,山西先后两次组织省市县乡四级书记进村入户,到一线发现问题,11名市委书记、99名县委书记、960名乡镇书记深入3301个贫困村,集中解决问题1.38万多个。

  这意味着,山西36名省领导联系脱贫县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帮扶全覆盖。省市县乡四级书记联动和“第一书记”实现了山西所有贫困村的帮扶全覆盖。

  帮扶干部到贫困县贫困村要沉下去,还要解难题、治贫困。

  随后,山西自上而下,由省级和11市102个县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省市县乡“双签”脱贫攻坚责任书。出台了阳光扶贫廉洁扶贫九条规定,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出台了脱贫工作成效考核、贫困退出和督查巡查办法,责任追究“零容忍”。

  以帮扶的精准度提高老乡的满意度

  “谁来扶”只是扶贫的开始,关键是要“怎么扶、帮扶谁”,如何更有效地让扶贫力量有的放矢,实现精准扶贫?

  “采摘活动前,5亩的梨园就被订了3000斤,价钱还不低。”隰县阳头升乡阳头升村的梨农刘丙虎介绍,香梨成熟时节,阳头升乡镇府就把客商请来,由政府出面谈价和担保,天津的客商与他达成了每斤5.2元的3000斤订单,并提前给了2000元的押金。

  产业是扶贫的利器,产业的精准是脱贫的信念。山西统筹产业振兴和产业扶贫两项工作,开展特色产业扶贫工程,积极探索“特色产业+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山西出台《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若干政策》共15条,通过产业项目紧联,扶贫资金紧跟、扶持政策紧随贫困户,推进杂粮、中药材、干鲜果等七大特色农业振兴工程。目前,共带动33万贫困群众增收。

  2016年年初,电商企业贡天下特产网与阿里巴巴淘宝网淘抢购频道合作举办了“走进吕梁山”黄河滩枣助卖活动,仅24小时线上售出黄河滩枣6000余公斤。

  目前,电商扶贫成为山西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解决的路径之一。电商乐村淘、农芯乐等已覆盖3836个贫困村,带动3.5万贫困人口增收。

  特色产业扶贫和电商扶贫是山西聚焦脱贫顶层设计中的两个举措。此外,还有易地搬迁扶贫、培训就业扶贫、生态补偿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和社会力量帮扶等八大工程20个专项扶贫行动,构建起扶贫的精准组合拳。

  在扶贫组合拳的构建下,山西精准合力、靶向治贫,描绘出了脱贫攻坚的“施工图”。今年前三季度,山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6元,同比增长10%。

  以攻坚的创新力支撑老乡的脱贫力

  干部帮扶、企业进村、产业带动的标配下,政策、人才、资本等力量正在贫困地区汇聚。如何放大这些要素的扶贫效应?山西给出了答案,以攻坚的创新力支撑老乡的脱贫力。

  半年前,吕梁交口县回龙乡均庄村村民武青平和丈夫拿着工程队发的几千元工资从太原回到了村里,可光靠家里的8亩地没法保障两个孩子的上学。半年的护工免费培训后,武青平成为具有婴幼儿护理专业技能的月嫂,与当地的459名农村妇女护工一起走出大山走向北京、太原等地,开启新的就业路。

  这样的改变源于吕梁市政府自2015年实施的“10万贫困人口护理培训”扶贫行动计划。目前,吕梁已有4000多人接受培训,1000多名学员在太原、北京、天津等地就业,月工资2000-4000元。

  如今,吕梁护工、天镇保姆、灵丘阿姨帮、五台泥瓦工不断涌现并被打造成全国劳务市场上的品牌,也成为山西教育扶贫创新的新模式。

  从2016年开始,国定贫困县天镇县将扶贫资金整体注入企业、公司、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产业扶贫项目中,让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东,“试水”资产性收益扶贫模式。目前,该县分别与12家经营主体对接,2350万元扶贫资金参与到“借本付息”资产性收益扶贫当中,涉及47个贫困村6000多贫困人口。

  不仅在扶贫内容上进行创新,山西还在长效的扶贫机制上进行探索。

  通过统筹衔接采煤沉陷区搬迁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山西组建投融资平台,整合承接资金63.64亿元,创新了支持搬迁的政策机制。

  开展村级挂图作战,挂好“五张图”(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分析、脱贫目标任务、帮扶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记好“三账本”(脱贫计划发展、帮扶措施落实和帮扶工作成效),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政策,推动政策措施精准对接,山西探索着高效的扶贫流程。

  两个重中之重的战略中,通过强化帮扶责任力、提升精准扶贫力、创新脱贫攻坚力,山西构建起扶贫攻坚的“合力论”。2016年,山西将实现55万贫困人口脱贫,超年度目标10%,1600个贫困村有序退出。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