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深刻把握主要矛盾变化 不断增加农民福祉--四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农民日报评论员2017-11-06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彻洞察所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一论断是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努力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广大“三农”系统同志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全面推进落实。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主要矛盾找准了,才能推动社会走向正确的坦途;反之,不但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走向歧途,回顾我们党风风雨雨96年历程,无不印证着这一点。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正确判断引领着我们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进程。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此时此刻,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可以说是透过经济社会发展的悄然变化、透过互相交织又不断变化的复杂矛盾,站在历史的高度所作出的及时准确的判断,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逻辑起点,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十九大报告对主要矛盾的论断从矛盾的两个方面来看,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矛盾的一方面,需求端的论述从“物质文化需要”变为“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美好生活需要”最根本当然还是要落脚到增收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近年来农民收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连续多年收入增速超过同期GDP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增速。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农民持续增收面临严峻挑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美好生活需要”最关键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们的温饱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不是问题,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种新期待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要让农村变得生态宜居,成为写满乡愁与眷恋的故土。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让先进文明思想、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扎根。乡村治理水平关系党和国家的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也关系农民切身利益,要进一步建设高效廉洁的乡村治理模式。

  矛盾的另一方面,对于现实国情的判断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今天的中国,不仅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而且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可以说在“量”上已经实现了突破,“落后”一词已经成为历史,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凸显,结构性问题突出,亟须“质”的提升。

  从社会发展方面来说,相比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文化等方面还相对不足;从城乡结构来看,城市越来越繁荣,而乡村发展严重滞后;从地域分布来看,中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从群体构成来看,全国人均收入连年增长,却依然有4000多万人口挣扎在贫困线以下。

  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还要“用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坚定态度。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两年多时间,要下一番“绣花”的功夫,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役。

  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知和科学思维达到了新高度,开辟了新境界。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未来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以着力解决主要矛盾为任务和突破口,保持各项战略、工作、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前瞻性,为“中国号”巨轮驶向伟大复兴的彼岸作出新的贡献。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