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看青海摘帽县如何确保脱贫质量

郜晋亮2018-05-10

  保质量·必须靠奋斗

  在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德什端村的易地搬迁新址,村民才排回忆起以前在草原上贫穷的生活,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家里没有牛羊,也没有草场,妻子病痛缠身,只能靠着亲戚的接济勉强度日。他告诉记者,如果继续留在那里,生活只能是雪上加霜,只有搬迁出来,生活才会有希望。

  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覆盖等历史欠账已久;草场面积小、耕地少、可利用资源短缺等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同德县脱贫致富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巴沟乡松多村党支部书记兰本加回想起几年前村里道路,告诉记者:“要是碰上下雨天,在村里走一圈,鞋子上就会带上厚厚的泥巴。”

  历史欠账的问题不解决,脱贫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再精准的扶贫都会被拖累。

  立足实际,直面困难,同德县委、县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分布局”,即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城镇定居;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农业点;三分之一的牧户在草场放牧。其核心就是通过转人来降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对一产的发展压力,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增强脱贫攻坚的动力。

  “三分布局”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更需要源头活水。光靠着原有的量小分散扶贫资金,根本不能解脱贫攻坚之渴。同德县委、县政府决定彻底摈弃小而散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集中财政、行业部门资金,汇集社会帮扶资金,形成强大的资金合力,同时,推进“十个一批十到户”精准帮扶。

  四面八方的源头活水汇集到了这片“最干涸土地”上,浇灌在每一个贫困群众的心里,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讯难、上学难、广播电视收看收听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如今,松多村里的硬化路早已通到了每家每户家门口,才排也在村里开起了小卖铺,收入也算不错。

  古老而又深邃的哲理在脱贫攻坚战中给予了我们诸多启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仅仅依靠外来的源头活水,不能解决贫困群众思想上的、根子上的问题,脱贫也只能是一条腿在跑。因此,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又多了一条经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几年前,周先加是尕巴松多镇贡麻村有名的懒汉,不仅懒而且还喜欢喝酒,喜欢闹事,成了村干部们重点关注的对象。驻村干部斗周加说,不改掉身上的这些毛病,就是给再多的钱,周先加也摆脱不了贫困。后来,在村干部的教育下,在上大学女儿的影响下,周先加的思想有了不小的转变。

  现在,周先加戒了烟,戒了酒,也戒了喜欢闹事的毛病,成了村里的草原管护员,每月能拿到1800元的工资。他说:“真的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村里干部们对我的教育,是他们改变了我,还让我家里过上了好日子,也让我明白了只有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同德县,像周先加一样转变的人不在少数。思想的转变,志与智的融合,让他们开始懂得幸福是靠奋斗来的,摆脱贫困必须靠奋斗。

  可持续·产业跟上趟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增收是核心。解决了贫困群众最需要的生活保障问题,后续产业发展也必须跟上步子,而且从产业选择,到产业与贫困群众对接,都要实现精准。只有让贫困群众有增收技能,有增收渠道,有稳定的收入,才有实现脱贫的可持续的基础。

  究竟如何做强扶贫产业,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五年多的实践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一是村级产业,立足贫困村的禀赋、条件和基础,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有利于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龙头带动,通过建设扶贫产业园,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成为产业工人。

  说起村级产业,贡麻村可圈可点。贡麻村属半农牧村,全村耕地1674亩,种植油菜每亩的产量仅有90多斤,“种地赚不了钱”是村民们多年来形成的一致认识。这么多地,怎样才能挖掘出它应有的效益呢?村两委的干部们动了不少脑筋,最后决定由村里的合作社统一流转,规模经营。

  驻村第一书记多杰索南告诉记者,规模经营的最大优势就是节省成本,节本就是增收。卖油菜籽、卖秸秆有一笔收入,收获后租出耕地放牧又是一笔收入,合作社的机械设备还有跨区作业的收入,2017年给全体村民的分红达到36万元。

  5年多的时间里,同德县依托4478.08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对1160户4471人实施了“一村一策”集体脱贫产业政策;对713户2526人实施了“一户一法”脱贫产业政策。村级产业的发展已经释放出了巨大的红利。

  巴沟乡松多村党支部书记兰本加说:“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村里人凭借着藏服加工的传统手艺,已经改变了以前贫穷的日子。最明显的体现在两个80%上:5年前,村里有80%的都没有出过远门,有的连县城都没去过;如今,县城市场上80%的藏服都出自松多村,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小轿车。”

  与村级产业相比,扶贫产业园在同德县释放出的脱贫攻坚力量更不能小觑。2014年,才让通过易地搬迁从唐谷镇合乎土村搬到了县城边上的新村社区,在接受一轮又一轮的技能培训后,成为了扶贫产业园中措未托贡矿泉水厂的技术工人。才让告诉记者:“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加上绩效奖励差不多四五千元,生活一点都不愁。”

  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开始成为产业园里的产业工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同德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杨小文说:“这个精心建设的省级扶贫产业园,就是要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多种形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现在要成为全县产业扶贫的‘拳头’,将来要做持续脱贫的‘稳定器’。”

  烧旺产业之火,筑牢脱贫之基。五年的奋斗,迎来了同德县的完美蜕变。未来怎么办,如何保障脱贫不返贫,除了产业支撑,还需要长效机制护航。

  目前,同德县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责任考核、巩固提升等精准扶贫机制,科学完善的扶贫考核评价体系,贫困脱贫户、贫困边缘户的帮扶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开始呈现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四位一体”的大格局。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