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加快处理超期超标稻谷 促进生物乙醇发展

网络收集2019-03-20

自2012年以来,由于我国政策性粮食收购数量大幅增加、进口增加出口减少、消费量下降等因素综合作用,稻谷库存严重超过合理水平。近一段时间,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再一次成为全国百姓关注的重点。  

3月13日,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国君向媒体公开了本次两会他带来的两份建议。其中一份,是《关于加快处置超期超标稻谷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  

作为长年关注粮食问题的专家,他对目前超期超标稻谷库存的问题忧心忡忡。依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3-2018年稻谷年末库存平均每年增加2400万吨左右。  

“稻谷的特性,是在储存两到三年之后,成为超期、超标的粮食,这意味着,无论是人还是畜,都无法使用,”岳国君说。“这样的粮食,没有办法投入市场,也没有良好的消纳途径,唯一的用处就是投向工业加工——燃料乙醇的制造。”  

也是因此,他的另一建议,是《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加快推进生物燃料乙醇产能布局和市场推广的建议》。“解决了粮食的出路问题,才能解决库存超期超标稻谷的问题,”他说,“更远期来说,这有利于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严格监管超期超标稻谷  

作为我国第一大口粮,当稻谷储存超过正常年限或储存不善时,稻谷自身会发生生理、生化变化,成为超期超标粮食,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依据公开数据,2011年我国稻谷产量持续保持在2亿吨以上,2018年全国稻谷产量甚至高达2.12亿吨,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是,自2012年以来,由于我国政策性粮食收购数量大幅增加、进口增加出口减少、消费量下降等因素综合作用,稻谷库存严重超过合理水平。  

“目前,我们的稻谷储存水平6年累计库存已超过1.4亿吨,总库存量达到稻谷全年产量的三分之二,”岳国君表示。“稻谷两到三年就会过期,按照行业经验估算,目前我国超期储存稻谷占总库存的10%-15%,约1400万吨以上。”  

长期储存的稻谷,不仅基本丧失新大米饭香、黏、软的食用品质,更严重的是易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毒素。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目前发现的稳定性最高的真菌毒素,极难在烹饪中消除。  

它通过食用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后,除抑制DNA、RNA合成外,也抑制肝脏蛋白质合成,导致人体中毒,还可引起人或动物胆管上皮细胞增生及脾、肾、睾丸、大脑、神经系统病变。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大米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有明确要求。  

但是,目前由于监管缺失、没有分类储存、缺乏有效处理手段等原因,加上陈粮极为低廉的价格,导致一部分投机商人采取掺兑等方式进行使用和销售,危害人体健康,对食品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同时,过大的库存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并且,时间越高、费用越高,对于财政造成的压力也就越大。  

他建议,在当前国家正在开展的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中,彻查我国库存粮食中超期超标稻谷的数量、分布以及流向,科学评估超期超标稻谷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制定消纳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我们还应该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超期超标稻谷定向供应机制,明确供应对象,”他说,“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稻谷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日常监管,严禁超期超标稻谷流入食品领域。”  

无法被人畜食用的超期超标稻谷,最好的去处是作为原料供给燃料乙醇的生产。然而,燃料乙醇行业同样面临产能建设相对较慢、普及相对困难等障碍,需要进一步改善。  

加快推进乙醇产能建设  

2018年8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总体布局,审议通过了《全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总体布局方案》。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方面,推广乙醇产能建设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我国粮食政策性库存总量高达3亿吨以上,其中以玉米问题最为突出,政策性库存高达8000万吨以上。  

“春节之后,我去黑龙江进行调研,沿途的售粮点都没有人买玉米,玉米主产地的‘卖粮难’、‘坏粮’现象已经非常突出。”他说。  

同时,中美贸易摩擦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目前已经进行的贸易磋商中,中方同意从美国进口更多农业商品。因此,美国玉米或将冲击国内市场,进而挤压国内玉米需求空间。  

长期来看,美国将进一步扩大玉米生产,实现在2030年玉米每公顷单产近20吨的目标,从各方面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新的威胁。“相比之下,中国的玉米每公顷单产也就5吨左右,美国产品将极大地冲击中国市场,最终受损的是农民和国家。”他说。  

而他认为,生物燃料乙醇是粮食生产的推进器和安全的调节阀,对建立生产能力储备、农民增收和财政少补也有重要意义。通过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可以为大宗农产品建立加工转化渠道,提高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在我国,通过生物燃料乙醇产业能够对粮食形成“多则多消化、少则少消化”,可以增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水平,也是实现“农头工尾”的有效途径,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不过,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审批流程长、速度慢,导致项目不能按期开工,严重影响后续的保供。按照2017年设定的,2020年全国全面采用乙醇燃料的路线图来看,目前乙醇产业的建设和推广速度相对较慢。  

“究其原因,每到产业要发展的关键时期就有人担心发展生物燃料乙醇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他说。“结果,粮食库存超过4亿吨,大量人畜不能使用的粮食亟待处理,下游需求受限,粮农措手不及,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他建议,应加快完善产业政策,抓紧出台《生物燃料乙醇生产与车用乙醇汽油推广管理办法》和《可再生液体燃料追溯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同时,加快审批进度,加快发展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纳入重点工作。  

比如,有关部门应加快车用乙醇汽油市场推广,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重点地区的省级政府应积极落实国家车用乙醇汽油推广政策。  

同时,针对纤维素等先进生物燃料产业化示范的财税扶持政策也要尽快落实,推动相关企业专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迭代,实现我国纤维素乙醇战略性赶超,尽早大规模推广,保障全国生物燃料乙醇供应。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