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一带一路”上的农业“压舱石”

网络收集2019-03-20

近日,扬州大学迎来首批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国际杰青计划”)招收的青年学者。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刘巧泉、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教授周桂生领衔申请的“国际杰青计划”,获得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批准,两位分别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将来扬州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来自苏丹的Nimir Eltyb Ahmed Nimir博士申报了“植物耐盐评价和耐盐逆境生理”课题,加入周桂生团队,希望通过合作研究在植物耐盐评价、耐盐植物选育和耐盐逆境生理和高产栽培方面取得新成果,为非洲高盐干旱地区耐盐作物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孟加拉国家农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ABM Khaldun博士则加入刘巧泉课题组,开展针对“水稻品质等重要性状的分子遗传与改良”方向的合作科研。他希望通过在中国的合作研究,将先进的技术和资源带回孟加拉国,让自己国家的人民感受到“舌尖上的美味与安全”。

“国际杰青计划”是中国“科技伙伴计划”的重要内容,旨在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搭建青年科技人文交流平台,推动务实国际科技合作。

农科是扬州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本土培养了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一直致力于本校发展。多年来,扬州大学根据国家农业产业战略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重点打造“更加国际化、更加地方化”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便是在这一思想理念下应运而生的,目前汇聚17个涉农学科。

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周桂生介绍,“我校在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做出了很多实质性、有特色的工作,其中积极发挥自己在农科的优势,不断加强与苏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与国际交流,实现真正的‘合作、开放、共赢’。此次成功获批的‘国际杰青计划’便是工作部署之一。”据悉,以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为基础打造的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立至今已合作培养了数十位国际化人才。

“如今教育合作渠道的日益畅通,促进国家、行业甚至我们研究者之间的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压好农业这块‘压舱石’,是我们应该做也可以做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教授说。

近年来,扬州大学先后与“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42所高校及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一带一路”国际化教育品牌项目。此次为扬州大学首次获批“国际杰青计划”项目,也翻开了其助力“一带一路”教育共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