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为优质稻米产业化育好“上海种”

2019-09-20

  “稻花香里说丰年”。“香”是水稻这一上海最主要农作物的标志性特征之一。然而,在相当长时间以来,由于粮食生产以高产为导向,水稻育种偏向产量更高的杂交稻,使得这一特征消失了很久,“一碗好米饭”成为上海人难以实现的追求。幸运的是,在本世纪初,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主的上海育种单位便首批开启了上海自主产权优质香型粳稻品种的选育工作,为当下的地产优质稻米品牌化、产业化育好了“上海种”。

  地产大米呼唤优质品种

  买一袋“老来青”或者“宝农34”,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上海老餮品尝上海地产优质大米养成的习惯。同时,市场供应量的不足,也让这两个品种为代表的优质米“一米难求”。

  水稻是上海郊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也是当前唯一主栽的粮食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40万亩左右,稻谷总产量80万吨左右,不但对于保障上海城镇居民口粮供应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这座超大型城市重要的生态湿地和绿色屏障。

  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新世纪以来,市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水稻单产连续十多年保持在550千克以上,稳居全国前列。然而,由于上海水稻产业长期以“卖稻谷”为主,农民更倾向于种植产量更高的品种,由于销售价格偏低,水稻产业的综合效益偏低。

  事实上,上海优质米育种一直基础较好,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先后育成的“老来青”“寒丰”“金丰”“宝农34”“寒优湘晴”等优质米品种都曾享誉一时,但由于现代水稻生产对于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生育期等综合性状要求较高,特别是追求高产的年代,一个品种的丰产稳产性成为决定其种植周期和推广面积的首要因素。

  “而采用传统方法育成的优质米品种往往产量一般或者综合抗性不强,有些还生育期偏长,难以适应上海当时稻麦两熟制的粮食生产要求。”上海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所长曹黎明介绍说,上海市郊区单晚主栽常规稻以上海周边地区的“秀水系列”、“武育粳系列”、“宁粳系列”品种为主,最高甚至占80%以上。

  这样的种植结构同样反映在消费端。上海的大米市场一直由东北大米和苏北大米占据主导地位,部分高端市场以日本越光大米和泰国、印度等东南亚香籼大米为主,上海本地产大米难觅踪影。

  2017年,市农业农村委以推动“卖稻谷”到“卖大米”,作为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由于长期以来上海郊区种植的水稻以产量高、口感一般的高产品品种为主,在以“大米”为重要突破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作为稻米品质最重要决定性因素的品种结构的调整被提上重要的位置。

  水稻优质化的“上海种”

  幸运的是,上海的优质米品种储备足够丰富。

  早在本世纪初,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主的上海育种单位就意识到上海发展优质稻米生产的需求和市场潜力,在国内众多育种单位仍主攻高产超高产育种的时候,就已把水稻品种选育主要目标从“高产”转向“优质”,首批开启了上海自主产权优质香型粳稻品种的选育工作。

  借助香味和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基因的分子聚合辅助选择,经过近10年的努力,从2013年开始陆续育成了“沪香粳106”、“光明粳2号”、“青香软粳”等8个优质香型粳稻新品种,及时响应了上海水稻生产对“有香味、口感好”、“条纹叶枯病抗性好”、“熟期早”等品种特性的需求,凭借突出的品种优势迅速在上海郊区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已成为郊区常规粳稻生产的主栽品种。

  据统计,上海自主选育的优质香型粳稻新品种占常规稻品种的种植比例由2012年的1.4%上升到2018年的30.8%,同期食味口感差的秀水系列品种种植比例从65.5%下降到18.7%,近三年累计推广70.6万亩。部分新品种近年来在安徽省沿江地区、江西籼改粳及双季稻种植地区开展了布点示范,并受到广泛欢迎。其中“沪香粳106”、“沪香粳151”、“青香软粳”、“光明糯1号”已在安徽省完成品种引种登记备案,近三年在安徽省沿江地区累计推广面积已达到76.5万亩。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水稻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吴书俊介绍,截至2018年底,上海基本形成了早中晚熟优质粳稻新品种的合理布局,国庆稻以“松早香1号”“沪早香软1号”为主推品种,中晚熟粳稻则以“沪香粳106”、“青香软粳”、“金农香粳1267”、“沪软1212”、“南粳46”、“银香38”等为主导品种。

  优质稻米品种的种源创新不仅为种业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也为本市水稻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品牌专用种提供技术配套

  “沪香粳106”先后荣获第十四届全国稻米产业大会“优质食味粳米”(2014年),2014年度上海市优质稻米评比“银奖”;“青香软粳”连续三年获“青浦薄稻米”评比金奖,2018年更是荣获安徽“五大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光明糯1号”以其“糯性强、弹性好”的优良糯稻品质,成为崇明地区制作“崇明糕”的专用品种,在安徽糯稻市场也受到广泛欢迎……

  上海自主选育的优质香型粳稻新品种成为上海自1990年以来自主育成的第一批得到大面积推广的常规粳稻优质米品种,满足了上海市民对优质特别是香型大米的需求,拉开了上海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的序幕。“光明粳1号”、“光明粳2号”、“青香软粳”和“沪香粳106”陆续成为“光明大米”、“青浦薄稻米”、“蛙稻米”、“金山岛”等上海地产优质大米品牌的专用品种。

  “良种”只有与“良法”相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出品种的优势。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石达祺介绍,作为2010年上海市首批启动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之一,上海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从开始就确立了“以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为重点,建立集优质稻新品种选育、良种良法配套栽培和产后保鲜、贮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设目标,其中明确设定了“与各品种相匹配的高产保优栽培技术规范”建设任务。

  经过长期种植,以秀水系列和杂交粳稻为主的中熟晚粳类品种,已形成完善的以“高产”为核心的配套栽培技术。而上海育种单位近年来自主育成的新品种均为优质早熟类型,稻米食味品质较好,成熟期普遍提前7天以上,田间综合抗性好。

  “为充分发挥新品种的品质、抗性和熟期优势,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开展耕地茬口优化、精量机穴播、病虫草害防控等全程绿色生产技术研究,最终总结形成了现代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为新品种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曹黎明说。

  作为上海优质农副产品供给基地,上海上实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担了上海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上实农业综合试验站的工作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开展优质食味稻米品种(系)引选试验示范工作。经过试验筛选,因为米饭色泽晶莹透亮、口感柔软有弹性、冷饭不硬等优秀表现,确定将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优质食味大米新品种“沪软1212”作为“东滩大米”专用品牌优质米新品种。

  以品牌化助推稻米产业化

  事实上,以“食味”为主要关注点的优质食味稻米评鉴指标及相关评价体系的建立,正是曹黎明和同事们最近一两年关注的重点。

  “第一轮产业技术体系围绕良种选育到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重点聚焦良种良法,第二轮则围绕上海地产优质大米产业发展,重点聚焦行业标准制定和品牌化发展。”曹黎明说。

  “瀛丰五斗”是上海较早、也较有影响力的大米品牌之一,是由上海光明长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的大米品牌。光明米业也是上海最早实施优质稻转型策略的经营单位之一,2011年优质稻种植比例便达到了80%,2018年实现优质稻全覆盖。

  但从整体上来讲,上海地产稻米品牌建设起步并不算早,上海水稻产业长期处于“稻强米弱”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上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再加上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在优质米种源创新、统一供种体系建设、水稻生产认证、追溯体系建设,以及一系列优质米评选推介活动的推动下,上海逐步培育了“自然之子”“槐祥”“露珠”“乐惠”“松江大米”“海丰”等多个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地产大米品牌。

  其中“槐祥”为中国驰名商标,“光明米业”、“瀛丰五斗”、“海丰”商标等获评上海市著名商标。“松江大米”为本市唯一获得稻米类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目前,上海地产优质稻米产业还相继培育了“昕百农”“东滩绿港”“崇明大米”“老来青”“青浦薄稻米”“蛙稻米”“贤城美谷”“金罗泾”等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大米品牌。

  上海市已连续多年通过评选“市民最受欢迎的金奖大米”以及“上海地产优质大米评选”等活动,推动全市优质大米的品牌建设。本市知名大米品牌企业通过产销对接,建立相关品牌优质大米专供基地,与郊区家庭农场探索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签订协议,提供优质稻种给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示范机械化生产,再回购符合质量要求的稻谷进行加工销售,确保优质稻米的安全生产。

  记者在郊区的不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看到,除了商标和图案,很多经营者开始将稻米栽培的品种名称作为设计和宣传元素体现在包装上。这一细微的变化所反映出的,正是品种作为稻米品质的影响甚至决定因素被生产经营者所接受、所认可、所应用,也反映出水稻产业在农业“品种、品质、品牌”战略发展中所展现出的示范意义和强大活力。(记者 张树良)

  转自:东方城乡报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