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70年粮食产量迈过11个“千亿斤台阶”

网络收集2019-10-08

9月27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在京举办第三场新闻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介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关情况。  

韩长赋表示,70年来,我国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有贫困人口7.7亿,2018年底减少到1660万,2020年即将全部脱贫。  

“农村民生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扣除物价因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40倍,达到14617元,超过99%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韩长赋说。  

贫困发生率已下降到1.7%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走过辉煌的历程。  

“吃饱肚子是中国老百姓孜孜以求的梦想,但历朝历代都没能圆上这个温饱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成功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韩长赋说。  

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70年里先后迈过11个千亿斤台阶,现在已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还有“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也是供应充足。“我们用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是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说。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韩长赋提到一组数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良种实现全覆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达到6.4亿亩,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0%。“可以说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人拉牛耕已经成为历史,我国农业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装备驱动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政策体系。韩长赋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告别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土地承包期将再延长30年,推行“三权分置”改革,搭建起农业支持保护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制度框架,这些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将长期起作用,也将长期坚持。  

在脱贫攻坚方面,刘永富表示,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取得决定性进展和重大历史性成就。  

一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即将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按照我国现行扶贫标准,2013~2018年,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人,每年减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832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436个。  

二是贫困地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贫困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三是中国减贫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刘永富说。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将稳75年  

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农业之本,也是农民的命根子。”韩长赋表示。  

近年来,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并且不断巩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下个阶段深化农村改革还要坚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从这方面来讲,重点是‘三块地’。”韩长赋说,第一块地是承包地。这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实行“三权分置”和搞好30年的延包,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更好地激活土地权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现在全国耕地有5.4亿亩在各种主体间进行流转,有7200万户的农户参与了流转土地。土地承包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这是党的十九大给广大农民的一颗“定心丸”,也写进了这次修订的土地管理法。  

韩长赋说,从第一轮土地承包算起,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将稳定75年,让各方面都有稳定的预期。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的确权登记,为下一步的30年延包打下了基础。“从明年开始,我们将选择一部分县市进行延包试点,总结经验,在试点基础上形成全国的配套政策和延包的办法,确保这项大政策能够很好地衔接、平稳地过渡。”  

第二块地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次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并且经过三分之二以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入市,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创新。而过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直接入市,需要经过征地环节。  

据测算,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4200多万亩。“可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所以一定要管好用好。”  

第三块地就是农村宅基地。2015年全国已经有33个县开展了改革试点。宅基地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农村的稳定。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稳慎推进的原则,再选择一批县和市深化改革试点。重点是以宅基地的“三权分置”为抓手,探索落实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保证宅基地农户的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既保障农民权益,又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两种方式减少贫困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韩长赋给出了一组数据:截至目前,贫困地区累计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基地10万个以上,已有92%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各地为此组建了4100多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还聘请了产业发展指导员26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上半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16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了8.4%,这个增速比全国农民平均增速快了1.8个百分点。  

不过韩长赋也表示,贫困地区产业总体还比较弱,规模小、链条短,有些地方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需要总结推广一些地方好的经验。  

首先是加强规划和引导,支持贫困地区挖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其次,贫困地区大多流通成本偏高,市场信息不太灵,加工仓储也比较缺乏,品牌建设比较滞后,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主要是靠搞好产销对接。为此农业农村部组织了很多大的电商企业参与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售,在很多城市建立了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网点和渠道等。  

另外,还要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就是要让贫困户更好地加入到产业发展当中来。”韩长赋说,我们将总结推广订单帮扶、股份合作、园区带动、生产托管、扶贫车间等带贫模式,让贫困户参与进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生产,没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入股,因为中央有很多扶贫政策和资金,他们可以通过和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来分享收益。  

刘永富补充说,针对农民创业以及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扶贫办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一是组织贫困人口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在采取现场培训,提升技能、能力的同时,也转变观念,培养市场意识。“由于一般贫困户即使培训后也很难办起企业,因此我们就注重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刘永富说,我们计划在全国12万个贫困村,脱贫攻坚期内培育四五十万带头人,现在已经培训了30多万人,这些带头人培训以后就可以组织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来。  

二是支持贫困人口的创业政策。比如说贫困户想创业搞产业,但没有启动资金,那么政府就给他发放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建风险基金的扶贫小额信贷。“现在已经在全国1400多万贫困户中发放了5800多亿元,基本上近半数的贫困户获得了贷款支持。”  

三是宣传推介一些先进经验,让贫困户就近学习,用身边的先进来引导他们。同时,回引一些本土人才。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