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猪 > 正文

科学养猪:流行猪病如何防治

2016-01-22

  在养猪行业中,有效防治猪病是提升养殖效益、促进生猪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国畜牧业不断发展,相关食品快速流通,猪病感染问题日趋严重复杂,亟需通过加强猪病防治工作,强化饲养管理,缓解猪病感染问题,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流行猪病类型及引发原因

  常见猪病类型

  在当前的养猪行业中,主要猪病类别包含重大疫病、相关综合征以及常见的细菌感染和非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疫病包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等,这些病症都属于短期内难以治愈的。综合征则包括腹泻、呼吸道综合征、繁殖障碍以及免疫抑制等综合征,这些病症持续时间越长,产生的危害也越严重。细菌性感染病包括气喘病、大肠杆菌病以及萎缩性鼻炎等,由于这类病症发病较为频繁,因而难以根治。非流传性疾病包含产科病、胃溃疡、中毒症等,这些病症在养猪行业中流行较为广泛。

  引发猪病的原因

  当前流行猪病的种类繁多,引发这些病症的首要原因是落后的养殖方式。大多数小规模养猪户的饲养观念和管理技术落后,缺乏足够的资金,使得养殖环境差、圈舍设施简陋、不具备完善的生物安全设施,不符合最基本的卫生防疫防护标准。其次,在治疗流传广泛的细菌性疾病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胡乱用药、滥用药物等情况,使猪病发生更为频繁。在防治过程中,疫苗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使得预防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助长了疾病的传播。最后因为传播途径较为复杂和诊断水平偏低的影响,猪病的治疗难度增大。

  常见猪病的防治措施

  将生猪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猪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提高广大养猪人员的生猪防疫意识,积极配合兽医,做好生猪疾病的预防工作。首先要落实生猪免疫工作。生猪养殖过程中,采取科学的免疫程序对所有生猪开展各项免疫工作,提升生猪的抗病能力。针对重大疫病,兽医和养殖人员要保证生猪的免疫注射率实现100%,及时检查是否存在遗漏,通过强制免疫的方式,提升保护率。进行免疫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避免打飞针、漏针等情况发生。在进行免疫注射前,应对疫苗的质量、来源以及是否过期、失效等及时检查,避免因为无效或过期药物给生猪造成损伤。最后根据相关规范标准,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采用4倍计量的注射液进行治疗,并防止多种疫苗同时注射。在给母猪配种时,也应加强各项免疫工作,使仔猪具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

  加强对生猪疫病和免疫成效的监测工作

  加强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监测管理,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求各级相关单位加大对生猪监测管理的投入,提升专业素质,更新检测设备,使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实验室检测设备,积极开展疫情的诊断、检测工作,这对于及早发现疫情,采取迅速有效的防治措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养猪户的经济损失。建议各乡镇或养殖户创建疫情观察专项小组,对管辖区域内及周边生猪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观察,发现疫情须及时向当地有关单位报告,做到尽早确诊、尽早治疗,从而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同时,对于免疫接种的成效需要做好相应的检测工作,即通过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对生猪进行采血检测,科学评价免疫效果,针对无免疫抗体或者免疫力较低的生猪及时加强免疫。另外由于猪圆环病毒具有垂直传播的特性,要求疾控中心对辖区内的种猪场进行彻底排查,对已感染的生猪及时进行淘汰和清理,从而确保整个猪场的安全。

  使综合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猪病防治要以实施免疫措施为基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达到最佳成效。为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通过经常性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的方式加强生猪的药物预防;而当疫情已经发生时,应及时隔离病猪,保证其余猪群的安全,通过病猪血液检测结果来确诊,对症下药,还能通过病猪的临床症状表现,采取相应的临床用药,从而降低病猪死亡率;当已经确诊为重大疫情时,应当及时在兽医单位的监督下进行隔离、封锁等,使病情的传播、蔓延得到有效控制,必须用无害化方式处理死猪,严禁流转到生猪市场上。最后还应该提升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引导其通过科学自繁自养的方式来发展生猪养殖,尽量避免因引猪引发疫情,确保生猪的健康发展。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