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清流花卉:科技服务在身边

2013-02-09

  【导语·清流县嵩溪镇元山村村民杨宏来到自己的花棚,照看那15亩非洲菊。如今正值冬季,花棚里的花被“双层”棚顶保护着,再加上四周可以随意卷起放下的“塑料墙”,这花棚里的花,一点也不担心被冻着。

  “如果再冷点也不怕,我就用脸盆烧好炭挂在大棚里,从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4点,再冷的天,花也一样长得好看。”杨宏讲起这防寒措施来,显得十分流利。这些技术,如今的杨宏都已经可以为人师了,教杨宏这些技术的,是一位名叫黄宇翔的教授,而杨宏刚开始种花的那些日子,碰到任何的技术难题,杨宏都要去问黄教授。

  2008年,杨宏从厦门打工回来,开始尝试养花。自己从来没涉足过的,为什么敢去尝试?杨宏说,还是因为黄教授他们亲自带头养花卖花,见能赚钱,有成效,才敢尝试。

  黄宇翔其实是省农科院的一名鲜花种植方面的研究员。2005年,黄宇翔来到清流县嵩溪镇,与里田村的一名花农邹雄亮合建了“鸿翔农庄发展有限公司”。正是这个公司,让黄宇翔留在了清流。而黄宇翔的留下,也为清流还未成形的鲜花产业,注入了科技元素。

  以前,清流的鲜花种苗都是靠从昆明、广州等地进口。“从外地进口的种苗,有些无法马上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黄宇翔说,加上进口的路费,这种苗的成本就高了,竞争力当然下降。

  因此,黄宇翔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始研究种苗。

  从2006年在一家小学租的简房,到2007年利用一家废弃造纸厂改建,黄宇翔带领着鸿翔农庄的团队,成立了组培中心。如今的组培中心共上下两层,有250多平方米,年产能超过600万(株)苗。

  于是,清流县有了属于自己的种苗。这些种苗都放置在玻璃杯中。农户要种植,就可将“杯苗”直接带去田里种。以前进口的种苗为节约运输空间,都是从杯中取出来的“裸苗”,裸苗十分脆弱,再加上长途跋涉颠簸,很容易受损,一受损,成活率就低了。

  从“裸苗”到“杯苗”,成活率上去了,还减少了运输成本,从根本上说,是享受到了科技服务的便捷。因为科技就在身边,所以便捷。

  这种便捷,最能够体现在花农平时种花养花的各种大事小事里。

  “2008年春末夏初时,有一天我发现花叶有些白色的影子。当时只是在一个棚里发现几株花叶这样,便没太在意。没想到,第二天,整个大棚里的花全部感染了,所有的叶子像打了一层霜。我便马上打电话给黄教授,他们没多久就配好药过来了,然后手把手地教我怎样打药……”杨宏回忆道。

  “就在五六天前,嵩溪农机站站长曾玉清打电话给我,当时我在开会,没办法与他长时间交流,就听着他讲述情况,他说他的非洲菊叶子变得很硬,很脆,颜色发暗。我让他把叶子拍一张照片用彩信传给我,我推断是受到附线螨危害了。开完会我就跑去他那处理这事了。”黄宇翔说。

  像这样的“骚扰”,已经不胜枚举。但正是有了这样的“骚扰”,才有了清流花卉蓬勃发展的今天。2005年,清流县还只是在里田乡有270亩左右的花田,“很多农民当时还以为非洲菊是菠菜。”黄宇翔说,如今,全清流县花卉面积已突破8000亩。很多农民,也因为种花而富了起来。“一亩地种花的成本也就8000元到1万元的样子,收入的话,好年头每亩超过3万元,一般的年份也有2万元左右。”据花农巫桂亮介绍,一般的家庭都会种个10亩左右,年收入10万元是没什么问题的。

  记者手记

  指导,不如“一起搞”

  科技服务农业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然而,为什么在清流就能够将科技服务留在了身边?

  传统意义上的科技服务农业,只停留在“指导”层面。几位专家,到基层指导、解决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就走了。可是,当专家走后,农民们遇到的新问题,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怎么办?

  指导,不如“一起搞”。黄宇翔将自己的技术与公司相结合,自己的公司不仅要承担科研开发、技术帮助、难题解决等问题,还要进行种苗培育,并且带头种花、养花、卖花,与农民一起“搞产业”。搞活了产业,大家都有得赚。

  农民赚到了钱,能够过上好日子。而公司赚到了钱,还能支持科研发展。“跟以往在实验室里埋头研究不同,在基层我其实更接近科研的本来面目。”黄宇翔说,以前要找一个科研选题,只能通过上网搜寻那些别人没做过的研究,而如今,在基层面对各种现实问题,都能给他科研上的灵感。

  比如,清流县种植非洲菊的农户最多。非洲菊的组培苗栽培机制主要是泥炭土、珍珠盐等,成本较高。根据清流县的实际环境,黄宇翔的团队研究开发出一种新的适合非洲菊的组培苗栽培机制:泥炭土加上木屑加上黄土。而木屑和黄土这些,在清流到处都是。这样一来,每株非洲菊组培苗栽培机制的成本从以前的1毛,降低至0.4毛。而这一份研究,于2012年成功申请到国家专利。

  从2005年到现在,黄宇翔已在嵩溪镇待满了七个年头。这七年,他已不再是单纯地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要考虑到农民增收,这样才能够确保自己公司的效益增长,而经济效益的增长,又能支撑更优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他已经与农民是利益共同体。

  科技服务农业,跳出“指导”的表面,让“科技”与“农业”这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能够转换成一种合作,并且互相促进。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