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总干事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2013-05-23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赵晓辉、王立彬)“中国成功地帮助国内数千万人成功脱贫,也因此具备丰富的经验参与到全球抗击饥饿的行动中来,并发挥领导性作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总干事埃瑟琳·库桑22日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这是库桑就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总干事以来首次访华。在华期间,她还将参加世界粮食计划署与海航集团的战略协议签约仪式等活动。

      库桑说,饥饿问题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天气灾害、地区冲突、食物渠道不畅、公平问题等综合在一起导致饥饿。中国在克服饥饿问题上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饥饿人群比例大大降低。1979年,几乎每三个中国人中间就有一个吃不饱。目前存在饥饿问题的贫困人群比例已经不足十分之一。

      从1979年到2005年,中国政府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帮助3000万中国人民摆脱贫穷和饥饿。“中国曾经是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最大 项目,而现在中国已经毕业了,其解决饥饿问题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对非洲国家乃至全世界抗击饥饿问题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库桑说,中国也正在这方面做出 积极响应。

      2005年以来,世界粮食计划署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除了提供灾害援助以外,世界粮食计划署还会在中国政府的请求下继续提供技术援助。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开始为粮食署全球行动做出重要贡献,包括中国在应对非洲之角旱灾时发挥的显而易见的作用。

      2010年开始,非洲之角地区遭遇60年来罕见旱情,大面积饥荒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据联合国难民署透露,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南部4个 难民营之一的多洛阿多难民营,平均每天有10名5岁以下儿童因饥饿死亡。中国政府宣布将向非洲之角国家提供价值3.532亿元人民币的紧急粮食和现汇援 助,其中1600万美元将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索马里。

      根据22日世界粮食计划署与海航集团签署的协议,海航集团将捐助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粮食署在加纳开展的学校营养餐项目,为女童提供“带回家的口粮”。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企业加入进来。”库桑说,粮食计划署的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每年来自妇女和儿童的需求预算存在巨大缺口,迫切需要更多的此类项目让更多的妇女和儿童受益。

      投身粮食问题多年,库桑对如何构建粮食不安全问题和饥饿问题的长效解决机制有着深刻认识。“世界粮食计划署对处于突发性灾难中的人们进行食品紧急救助,这是基本职责。但解决饥饿问题不仅仅是要让需要的人填饱肚子,更要通过粮食援助方案建立长效机制。”她说。

      早在2010年海地地震、2010年巴基斯坦洪灾和2011年非洲之角旱灾的应对中,库桑极力主张采取从救济向发展过渡的援助策略,成 效显著。在中国的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展项目,可谓此一长效机制的典范。据介绍,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中国农业部等紧密合作,在中国大陆各省份共开展了70个项 目,帮助当地进行农业发展和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使600万人获得了安全的饮用水;7.8万公里的灌溉水渠得以修筑;人们在未充分利用的36万公顷 土地上种植了5.4亿棵树木。在项目实施区域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当地人均收入增长至之前的3倍。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饥饿报告显示,全球有8.7亿人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的状态,其中8.52亿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亚洲。“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让地球上的每一人都不再忍受饥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库桑说。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