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三农视点]新机制让杭州农科院梦想成真

apple2014-02-21

  三农视点

  打破项目申报惯例专项资金直拨基层

  新机制让杭州农科院梦想成真

  本报记者 胡立刚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更直接感受区域农业产业的动向,更清楚哪些科技项目更具实效性,他们提出的项目往往是地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他们在项目竞争中应该“近水楼台”。而现实常见的现象是,多年延续下来的项目申报、验收制度,无意间把基层科研人员推到了相对弱势群体之列。

  农业科技项目如何体现实效性,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哪些基层农业科技项目可以公益化,什么样的机制能让基层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搞科研、搞推广,成为这些年来农业科技项目制度创新的重点。

  机制变了难题解了

  近日,记者耳闻浙江杭州市“打破科技兴农项目申报惯例,公益化项目一扶三年,专项资金实现直接划拨”的创新机制后,一路直奔杭州市农科院。

  “最近几年,杭州市农科院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关注,今年则变成了羡慕,因为我们的科技人员不再单打独斗围着项目转,而是在项目统筹下围着特色农业产业链跑,在利用科技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中成就自己,体现价值。”杭州市农科院副院长王世恒一边说一边指着《关于下达2013年度杭州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计划的通知》,“你看,680万元科技兴农资金,牵头责任单位就是我们农科院,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省内外也很少。”

  记者发现,这是杭州市财政局和市农业发展项目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的文件,而王世恒提到的680万元,属于科技兴农类,项目名称是“市农科院三年行动计划”,680万元的构成则分为两大块,380万元用于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300万元则用于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p#分页标题#e#

  因为一直跟踪报道着这个三年行动计划,记者很快发现了两个计划的显著区别,即这一次的项目牵头责任单位不再是市农业局、市农办等单位,也无需在备注栏里注明其中的多少多少万元用于杭州市农科院某某项目,而是明确了市农科院作为项目牵头责任单位。

  这样一来,科研人员无需独自为申报项目挤破脑袋,也无需担忧项目资金少而饱一顿饥一顿,市农科院在管理项目经费时也不再受到其它市级单位的限制,而是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整合各类专业人才,用团队的力量去做好项目。“真正实现了‘有钱养兵,兵能打仗’的梦想。”王世恒说。恰恰是这个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了杭州市快速构建发展了杂交乌鳢、食用菌、草莓三大产业。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