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云南试点国家公园建设:把保护与发展拧成一股劲

nadmin2014-05-20

  云南试点国家公园建设,以不到5%的面积开展生态旅游,促进全面保护

  把保护与发展拧成一股劲

  本报记者 顾仲阳

  为什么要建

  原先自然保护体系单纯强调保护,忽略发展因素。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兼顾多项功能

  不少人出国旅游可能去过国家公园,但在我国大陆,国家公园整体上还是个新鲜事物。作为唯一由国家林业局授权开展国家公园试点的省份,近年来,云南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建设路径和体制机制,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根据国际公认的概念,国家公园主要指为保护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和管理,并适度利用其自然景观开展生态教育、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的自然区域。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介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并被多数国家采用的保护地六种类型中,国家公园是保护强度仅次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和原野保护地”的第二种类型。

  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经过140多年的实践,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以较小面积的资源合理利用促进了更大面积的严格的生态保护,受到各国推崇,如今遍布全球。

  我国目前的保护地体系,以自然保护区为主,还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未能很好地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认为,实施20年的《自然保护区条例》过分强调保护,忽略了人民群众共享保护成果的愿望与要求,同时也没为其他保护形式留出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地方积极性不高,与社区居民利益冲突、被蚕食、成为“生态孤岛”等现象逐步显现。#p#分页标题#e#

  如何更好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先探索国家公园模式,并于2007年6月成立了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

  普达措国家公园包含国际重要湿地碧塔海、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红山片区属都湖两个景区。公园管理局保护科科长丁文东说介绍,这里的原始森林、高原湖泊、草甸牧场以及小熊猫、云豹、冷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具有很高的保护和观赏价值。

  长期以来,当地藏族群众靠山吃山,以放牧、砍木材、捡菌子等为主要收入来源。1982年碧塔海成立自然保护区后,限制了群众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矛盾在所难免。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碧塔海与属都湖两个景区开始发展旅游业。由于没修公路和栈道,游客需骑马穿越草甸才能进入景区,很多当地人做起了牵马生意。“牵马踩踏了草地,马粪马尿下雨后冲到碧塔海,有一年,碧塔海的珍惜鱼种死了好几吨。”丁文东说,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碧塔海前途堪忧。

  “保护区一味强调封存资源,生态功能突出,但经济和教育等功能没有体现。”云南省人民政府资政刘平介绍,经过研究和考察,云南决定探索借鉴国家公园模式,陷入困境的普达措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

  云南省林业厅厅长侯新华介绍,普达措国家公园运行一年,取得了良好效果,2008年6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将云南作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