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云南昭通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城镇之花

nadmin2014-06-03

打造宜居宜业的城镇之花

——云南省昭通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掠影

  本报记者 肖克 刘久锋

  云南省昭通市是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云南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贵昆铁路与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后,昭通由“交通要冲”变成了“交通死角”。由于交通不畅,加之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思想观念更新不够等诸多因素,导致昭通城镇建设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善、辐射带动力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快速推进城镇化是加快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于是,这个不沿海、不沿边地区后发赶超,在全市范围内拉开一场新型城镇化的攻坚战。

  “海子连青坪,三甲映绿荫。水沛泽苍生,龙脉润新民。”这是立在昭阳区永丰镇政府大院里一块景观石上的镌刻诗,这首诗不仅涵概了该镇所有行政村,更道出了永丰发展之势。

  2011年,永丰镇政府聘请专业团队制订了镇域、镇区控制性详规,对原始村庄、村容村貌,群众休闲娱乐场所等进行统一规划打造,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实现房外田园化、屋内庭院化,全镇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齐备的特色旅游集镇。

  因地制宜,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是昭通市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鲁甸县桃源乡结合民族地方特色,在民族村大力实施墙体亮化、瓦屋面改造、屋檐围边及门窗改造,细致进行庭院建设、室内外硬化、入户小路硬化、村庄主要道路硬化及“一池三改”等方面的村容村貌治理。通过建设,不仅全面改善了少数民族村的人居环境,也传承发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展现了民族村浓厚的民族文化风情,展示了民族和风俗习惯。桃源乡鸭子塘村是当地采取企业反哺,城乡统筹进行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典范。据桃源乡政府负责人介绍,除了建设高规格居住楼外,鸭子塘合作社还兴办了沙石料厂、免烧砖厂、组建了建筑队,成立了园林绿化公司,参股编织袋厂,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此外,对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对高中以上学生实行全免费资助读书,对当地群众参加新农合全出资,对每一位村民提供劳动岗位。 #p#分页标题#e#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