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城里”科技与“城外”农业的无缝对接

nadmin2014-06-07

  “城里”科技与“城外”农业的无缝对接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科教兴农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纪实

  本报记者 何红卫 乐明凯

  这里是全国首个以临空港经济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全域立体交通比较优势明显,是武汉市发展大临空产业的增长极;

  这里是中国食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一碗“统一”方便面开始做起,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区”;

  这里曾打响过“围垦工程会战”,数十万军民历尽艰辛,将荒湖变良田,先后组建了15个农场,全区都是国有土地;

  这就是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全境三面环水,因湖而名,因水而兴。2013年全区税收突破百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65亿元和60亿元,位居武汉13个行政区第一。

  近年来,东西湖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很快,农业是否会成为弱势产业或消除产业成为这里很多农民关心的问题,明天是否还有地种,是否还能种地?

  “尽管农业GDP只占区总量3%左右,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坚决不能动摇。”东西湖区区委书记张平强调说,目前区内仍有近10万农民,有20多万亩基本农田,正面临建设国家级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机遇,必须坚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打造与一流国家级开发区相匹配的一流现代都市农业,这是东西湖区的使命与任务,而农业科技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东西湖区区长刘子清看来,向大武汉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保障,确保市民“菜篮子”安全,是东西湖区应尽的责任。刘子清介绍说,东西湖区的草莓产量占全市总量的一半,蔬菜产量占全市的1/10,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市新城区中名列第一,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00亿元,占工业的半壁江山。曾经有一个说法是,在武汉,有九成啤酒、六成牛奶、五成方便面和四成碳酸饮料都来自东西湖。刘子清认为,在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搭建起一条科教兴农的桥梁,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驱动和牵引势在必行。#p#分页标题#e#

  5月28日,武汉市副市长刘立勇在东西湖区调研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情况时指出,要把田园文化融入到都市农业规划建设中去,要有项目载体作支撑,同时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院区共建,把科技和产业相结合

  虽然东西湖区的农业是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的样板,但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来说,农业仍然是个短板。

  2013年5月,农业部挂职干部、农业部科教司产业处处长张国良任东西湖区委常委,在调研总结东西湖区的农业科技服务情况后,张国良与湖北省农科院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多次座谈,发现双方各有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人才优势与副省级城市近郊区的资源、产业优势。于是他提出:“将省农科院支持东西湖设施农业发展的机制固定下来,深入推进科技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对接,进一步明确省农科院科技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升其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