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财政支农,“散小乱杂”怎么解

李丽辉2014-08-26
    每年,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投入项目散、资金渠道多,导致支农资金零敲碎打、“撒胡椒面”现象突出,使用效益低、监督管理难。财政支农资金,能否在管理使用上另辟蹊径,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形成合力并持续发力?本报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抓住“龙头”企业:扶一家带一片,“共进退”,促升级

  8月初,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草原骄阳似火。远处,一台台农业机械奔驰穿梭,成片的苜蓿草被割倒,再进行归拢、收集、压实,然后用塑料膜打包得严严实实。“经过这样的处理,这些青饲料可以储存一年,是牛最喜欢的高蛋白口粮。”望着眼前的万亩优质苜蓿草场,科尔沁牛业董事长李和对记者介绍。

  作为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尔沁牛业正在形成从育种、饲料、养殖,到屠宰、深加工的集约化、规模化全产业链条。在肉牛的养殖、屠宰和加工环节,科尔沁牛业引进了我国第一条智能化牛肉生产线,所有生产流程完全按照欧盟标准建立,并实现了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从饲养、屠宰、排酸,到牛肉各部分的分割、储存,要经过30多道工序、8次检疫,全部信息被输入微机编入条形码,每一块牛肉都是带着“身份证”进超市、上餐桌的。正是凭着过硬的品质,科尔沁牛业获得中国首家有机牛肉产品认证,相继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牛肉供应商。市场不断扩大,也带动了周边几万户农民养牛致富。

  “保障食品安全,必须要确保每个环节不出任何闪失,打造全产业链非常必要。但这样一来,企业的资金压力很大。”李和算起了细账:企业从养殖户手里收购肉牛,一天就需要300多万元资金;而牛肉送到各大超市后,返款往往需要两三个月,仅这一块就占压资金上亿元。加上母牛繁育、饲料种植、现代化牧场建设、牛肉加工生产等,整个投资下来还得十几亿元。这几年,企业已经从银行贷款6亿多元,但资金缺口依然很大。

  去年9月,正当科尔沁牛业为钱发愁时,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找上门来,经过细致考察,表示愿意以2.5亿元作为股权投资,支持企业发展。“这是多年来我们得到的最大一笔投资,一下子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李和说,今年初这笔钱到位后,企业马上投入到现代化牧场建设,现在上万头规模的牧场已经建设完工,很快就可以养牛了。

  有“国字号”背景的中农基金进入后,还引导并带动了其他社会资本。今年上半年,摩根士丹利(中国)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出资2.5亿元,以股权投资的方式进入科尔沁牛业。这些资金都是中长期投资,与企业共进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不仅增强了企业的资金实力,而且降低了融资成本,企业负担大大减轻。#p#分页标题#e#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