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棉花科研必须走在产业前面"

本报记者 赵广飞2014-09-27

  9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原所长喻树迅,来到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业务培训班,为培训班的45位学员授课并就中棉所精神与大家交流。

  中棉所成立于1958年,位于河南省安阳市。56年来,该所已累计培育“中棉所”系列品种90多个,成为我国棉花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形成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中棉所精神。本报曾于今年5月19日、7月10日在头版对该所事迹作了报道,并于7月10~12日连续刊发3篇弘扬中棉所精神系列评论。

  既是创业史更是创新史

  “中棉所56年的历史,既是一部艰苦创业史,更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喻树迅说,56年来,中棉所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2项,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仅在1990~2010年间,“中棉所”系列品种就累计推广3.57亿亩,占同期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26%,最高年份达50%。在粮棉油主要农作物中,同一单位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如此长期、大面积推广种植,绝无仅有。中棉所创造了多个闻名全国的“第一”:“中棉所10”是我国第一个早熟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2”是我国第一个高产、优质、抗病的棉花新品种,1990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棉所28”是我国第一个杂交棉种;“中棉所29”是我国第一个国审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填补了当时我国棉花杂种一代利用的空白……

  “科研单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激励机制。我最重要的工作是当好后勤部长,让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一门心思搞科研。”喻树迅说,“中棉所坚持成果、效益两条线发力,让搞科研、搞销售的都有钱赚。市场推广搞得好,可以把科研带得更活。如果种子销售收入都算作科研人员的,效益再好也没销售人员的份儿,谁愿意搞市场推广?人家这些人心里不痛快嘛!不和气,哪生得了财?必须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不离心离德。和气生财,中国这句老话很有道理。”#p#分页标题#e#

  喻树迅对手下要求也很严格:“我要求科研人员必须每周都要下地。你不下地,怎么知道这个品种长势怎么样?我经常下地去检查,看他们对地块熟悉不熟悉。一个科研人员必须踏踏实实地干10年以上,才能打好研究基础。”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