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农民健康百村工程”八年纪行

nadmin2014-10-12

  大医博爱阡陌间

  ——南京中医药大学“农民健康百村工程”八年纪行

  本报记者沈建华通讯员杨羽曹凯

  “大医精诚”。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摇篮”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秉承“仁德、仁术、仁人”理念,在全国首创“农民健康百村工程”,惠农解病厄,饮誉国内外。记者作为亲身参与者,记录了这八年中的一些见闻与感受。

  大医仁德:“乡下中医难,中医下乡好”

  2007年7月酷暑,记者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同车,驶向苏北另一个乡镇的义诊点。突然,刹车,一群农民拦住了路道,最显眼的,是一个两腿水肿如冬瓜的农民,步履艰难地拦到车头前,恳求“医生别忙走”,给他治一治。

  闻知这些农民都是得悉义诊消息晚了,才赶到半路拦道,专家教授们下车现场诊治。“医生,你们能常来吗?中医看病便宜、便当,为什么乡下就这么少呢?”那个患血丝虫病的“冬瓜腿”农民恳切地说。身旁的那群农民也说着类似的话。

  这名农民从此不仅病症渐消,还成了专家教授们长期跟踪服务的对象。这让记者又一次亲身感受到义诊活动的意义。参与发起“农民健康百村工程”之前,记者就对“中医难下乡,乡下中医难”的问题,有较多的了解,较深的感触。

  记者认识一名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做“赤脚医生”的“土中医”,他常以中医的针灸、推拿和小偏方为农民治病。痈疮扭伤、歪嘴面瘫、咳喘痛经等农村常见杂症,到城镇医院动辄花几百上千元,他几元几十元就治愈。

  乡村“土中医”,农民欢迎,但因为没有正式的“中医师执业”证书,不仅不能直接给农民开中医药方抓药,即使开西药,也只能到镇卫生院药房去买已经加价20%以上的药品,否则进不了当时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调查表明,即使是具有正式“中医师执业”证书的乡村中医,日子也不好过。苏北一个县19个乡镇医院,原先都设有中医科,最后只剩三家勉强维持,每家就剩一个主要靠开西药赚钱的“中医师”。他们说,中医科如不赚钱,就要被撤掉。

  这在全国已成普遍现象。资料记载,清末民初,中国每万人口有26名中医。进入新世纪,中国每万人口只有2个中医;而如今的全国农村,33.5%的乡镇卫生院和42.5%的村卫生室,都不能提供农民迫切需要的中医医疗服务。

  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2013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倍数远远低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倍数,看病贵已成为不争事实。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尤为普遍。#p#分页标题#e#

  全国政协委员王旭东、温建民、王承德等专家认为,全国有乡村医生88.22万名,其中具有执业(助理)医生资格的只有11万人,大部分“非法乡村医生”都是中医。“让几十万乡村医生‘失业’下岗,加剧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说,中医药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学,其中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简、便、廉、验”,尤其适合农村患者需要。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