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机器换人”在浙江

2015-09-08

  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浙江农业需要机械化吗?浙江农机化有何作为?农机化不就是几台拖拉机吗?谈到浙江的农机化,许多人不禁会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推理:在浙江,土地严重碎片化决定了农机化难以施展拳脚;而农业在全省GDP中比重日趋缩小,更意味着农机化的未来并非阳光大道。

  但如今,在砥砺实践中,浙江改写了这一逻辑:正是由于农机化的奋力挺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短缺、规模经营不足、科技推广缓慢等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浙江的农业现代化才得以破茧成蝶,写下光辉灿烂的一章。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浙江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数位居全国三甲,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居南方水稻产区前列,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机装备制造业产值位列全国第四……

  另一组数据是:连续多年下滑的粮食生产,由于政策补贴和农机化的双重给力,最近10年基本保持稳定;十大主导产业则各显神通,让浙江农民在农业中也能赚得盆满钵满,人均纯收入连续30多年领跑全国。

  在一个农业发展完全有可能被边缘化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一个农机化困难重重、充满挑战的省份,浙江“农机人”克难攻坚、锐意创新,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促共进的良性关系。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赵建阳是浙江省蔬菜产业首席专家,不久前,他将收集到的100多个视频郑重交给省农机局,里面全是国外最先进的果蔬农机产品。他说,自己干了一辈子农技推广,即将退休前,唯一遗憾的是:与国外相比,与浙江其他农业产业相比,蔬菜产业的机械化严重滞后。

  “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机械化的进步。我们的品种很好,但如果没有机械化支撑,就很难规模化、产业化。”

  赵建阳的忧心忡忡,典型说明了各个产业农机化难以齐头并进的现状。事实上,如果站在整个浙江农业发展的高度看,农机化的挑战远比他想象的要尖锐、要激烈。

  首先是农民心中“绿色”的期盼:浙江农民一直富甲全国,对从业体面、劳动轻便、增收致富有着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农村最富裕的是劳动力,通过人海战术可以完成所有的大田作业;现在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收入稳定,且无风险。两相比较,留在农村务农的,期望值自然更高。

  其次是浙江农业“黄色”的亮灯:一方面,与国外进口相比,浙江的农产品价格上已不占优势,另一方面,劳动成本还在节节攀升。双重夹击之下,如果没有农机化撑腰,浙江农业岌岌可危。

  最后是发展的“红色”要求:早在2003年,浙江就提出“高效生态”理念,但高效意味着高产,意味着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意味着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生态则意味着对投入品的严格管控,意味着产量和效益有可能因此下降。鱼与熊掌如何兼得,农机化无疑是“灵丹妙药”。

  浙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又谈何容易?除了承包经营带来的土地高度碎片化,“七山二水一分田”以及“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的客观现实,更是让浙江农机化举步维艰。比如:北方地区普遍使用的喷杆式喷雾机,工作效率很高,很受用户欢迎,但到了浙江就“晕头转向”,因为浙江多的是山地,要水没水、要路没路,而喷雾机重心较高,要爬坡过坎,往往未及作业,早已翻倒在地。

  浙江必须探索符合自己客观实际的优质、高效的农机化之路。副省长黄旭明在各种场合多次呼吁:“尽管困难重重,但要素约束和产业结构,都决定了浙江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是必由之路,更是根本出路!”

  农机专业出身的浙江省省长李强,更是多次强调:“机器换人”不仅能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对集约节约要素资源、优化劳动力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定要在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全面推进。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