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山西应县设施农业和“一村一品”的调研报告

2013-01-08

  为掌握应县设施基地已稳定发展到2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发展到1.5万亩;全县共有大中批发市场12个,年吞吐能力15亿斤以上,其中接马峪批发市场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村产地市场,是产业化中,应县坚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发展无公害基地15万亩,青椒、架豆、胡萝卜、土豆等9个菜种通过了国家级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以“应州绿”冠名注册,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传统名优土特产品“应县紫皮大蒜”顺利注册中国地理标志商标。2011年,应县产业收入突破12亿元,占到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以上;在重点发展畜牧业的15个示范村,农民畜禽养殖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70%以上。

  二是“一村一品”特色明显。在发展“一县一业”中,全县按照各地实际情况调整产业布局,宜菜则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提出了 “南菜北牧”发展思路。

  通过实践,进一步放大了地域特色,拓展了“一县一业”内涵。目前,在南河种、下社、大临河等7个井灌区乡镇,共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94个。其中:青椒专业村29个、土豆专业村16个、架豆专业村14个、胡萝卜专业村17个;在臧寨、义井、大黄巍等5个河灌区乡镇,共发展甜菜专业村12个、高产玉米专业村10个;在臧寨、杏寨等滩涂地广阔的乡镇,共发展奶牛专业村18个、肉羊专业村8个。重点在全县建设2011年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9个,2012年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

  北河种村现有居民2975人,耕地面积7500亩。近年来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两委”班子带领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设施4000亩,建起日光温室大棚97座。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347元。

  为了突破土地的制约,在县、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北河种村通过土地流转、建立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四季常青、均衡供应,有力地促进了和无公害产业的同时,北河种村还组建了销售协会,倚托华北最大的农产品市场——接马峪市场近的便利条件,培养了数10名农民经济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臧寨乡韩家坊村,全村580户人家1717人,全村6000多亩耕地全部种植玉米,良好的自然资源,给这个村养殖奶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村养殖奶牛1900多头,户均2头多。每年光鲜奶一项人均收入就超过5000元,占全年人均总收入的70%以上,养殖奶牛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园区引路,大户带头,流转开发,联片开发。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共同致富。2008年,老支书韩仁和创建了仁和奶牛养殖场和奶站,带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成立了仁和奶牛养殖合作社,吸收村民加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喂养、统一防疫、统一销售,不仅提高了奶质,降低了消耗,也加强了奶农的卖奶自主权,增加了农民收入。奶牛养殖让韩家坊村富裕起来了,2011年人均收入首次突破6600元大关。

  三是产业化程度较高。推进 “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为应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原料;同时,依托特色资源、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又带动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现代园区的发展,真正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带农”的良性发展格局。近几年,依托、奶牛、肉羊、甜菜等优势农产品基地,上马了一大批加工转化项目30多个,全县50%的实现了就地增值;引资1.4亿元建成的玉雄淀粉公司,年加工玉米15万吨;引进中粮制糖项目,完成技改扩建投资4.93亿元,建成了日处理甜菜5000吨的大型制糖生产线;引资5亿元的雅士利乳业项目,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单体喷粉车间,日处理鲜奶能力高达800—1200吨;引进投资1.7亿元的皮革加工项目,年加工绵羊皮600万张。在这些项目的拉动下,全县、畜牧等特色基地继续健康壮大,粮食生产连续被表彰为全省先进县、全国先进县。

  四是经济效益显著。“一村一品”模式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村一品”的经济优势日益凸显。

  三、主要做法

  一是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一村一品建设,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和农委主任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有关政策的制定、指导、协调和落实。在县基地建设项目、能繁母猪补贴项目、万头生猪示范村建设项目等的实施,注入发展资金,带动产业发展,扩大主导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四、存在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

  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基层干部观念陈旧,怕担责任,对当地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重视挖掘不够,对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关联度认识不清,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2、规模偏小,放大效应欠佳。

  就全县综合分析,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按照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标准,应县有49个村基本达到指标要求,仅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6%。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制约,主导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偏小,又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致使产业发展不稳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生产环节的链条还不完善,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链条更未形成;产业种类太杂,产业之间又无有机结合,难以形成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的战略格局。

  3、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示范村大多涉及的是第一产业,涉及更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营销等二、三产业不多,产业内部新的社会分工还没有形成。导致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五、下一步思路和对策措施

  立足全县一村一品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一村一品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优粮、扩经、强畜” 的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加工等一村一品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

  5、建全一村一品服务体系。解决一村一品健康发展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依托完善的体系支撑,确保一村一品步入健康道路。目前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二是加大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技术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实施一村一品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提升一村一品科技含量。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一村一品信息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信息站、信息平台有效运营问题,让群众得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和技术;通过,能人大户带动,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打赏
0相关评论